“飞豹”东线试飞纪实
文/薛志毅
去年冬天,在中国“飞豹”珠海航展初次亮相后,辽东湾的兴城机场又传来喜讯:中国飞豹FBC-1某型导弹火控动态精度试飞科目再获成功,试飞人员仅用五个架次使这个牵涉到海陆空全方位18个单位、3个机场、一个海军试验区的科目高效、安全、优质的完成,以实际行动在领导、军方、兄弟单位中又一次树立起试飞院的形象。本文记载的就是那段不平凡的生活。
一、抢飞,在封海之前
翻开中国地图,兴城某试验基地在渤海东北隅的辽东湾,东边是蔚蓝色的大海,西边是广袤的平原。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每年到12月20日左右海区结冰,靶船将无法出海。
84号11月18日转场兴城,汽车26日下午赶到。11月20日召开第一次全体人员准备会时,队长章金福、副队长冯北前、唐世家、李存保已接到了海军第一试验区的天气通报:寒潮来临、气温骤降,封海要提前。
当时,气温是—13℃,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个协同单位从遥远的南方、中原、关中赶到这里,就如同一下子从热坑上掉到了冰窑里,试飞院的几辆汽车全冻坏了,有的冻破了汽缸,发动不起来。
而且科研科目牵涉到绥中、山海关、兴城三个机场,空域要求广阔,纵横二百里;海区也需靶船,需数百里海域,真是海陆空齐配合,十八家全努力,这是在外试飞中最难组织的场次。
可是,这是国家既定的工程考核项目,又是关系到试飞院形象的大事,外出试飞大队队委会决定:抢飞,在封海之前。不管是千难万险,是雪山,也得爬,是冰河,也得趟。
于是全队动员,机务、运输、科研、测试、飞行、保障六路大军全为了一个目标,展开了紧张而卓有成效的飞前准备。
二、科研测试攻坚战
冯北前负责科研测试片。科研测试在飞机上有雷达、大气机、指挥仪、飞控系统、惯导五个大系统及时统、基准惯导、GPS、达明V等测试系统。在地面上有外测精测雷达、GPS、地面时统,还有靶船上的设备四个大系统。机上9个,地面海上4个系统必须在同一时间基数上同步工作,同步测试,才能进行火控动态精度试飞。以上各环节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报废起落。
清海也是关键一步,在试验区内飞机要对靶船进行攻击动作,靶船也要同步动作和测量。如果清海不干净,就可能造成飞机跟错目标,亦可造成起落的浪费。
11月30日,基准惯导故障排除不了,试飞不能进行,试飞大队和院里联系请另想办法。马祝林、刘选民、杨泰来立即和618所联系借新的惯导,8室、21室连夜派人到西安618所进行电缆校线,并派8室雷德顺连夜坐火车押运,12月2日到兴城,仅用了3天时间,保证了东线试飞。
从12月7日起,海军试验基地正式出靶船,科研试飞开始。到12月10日连干了3天,冯北前每天晚上1点半前没睡过觉。将十八家单位有机地联系在同一时间参数上。
12月7日晚,781厂提出雷达要排故,请试飞院协助,试飞队派吴奇东前去,昊从当日傍晚一直排到次日凌晨5点,8号又连轴转了1天,保障了9号的飞行。781厂十分感谢。
12月9日飞行结束后,为了排除时统故障,李鹏、杜安泰、尚荣生、范建英、冯北前等人连夜加班,一直排故到10日凌晨2点半,保证了10号白天的飞行。
12月10日,飞了4个航次,上午很正常,下午又飞了5个攻击过程。发现有时机上记录和时统不统一,如果时统有问题,表明机上设备异常,按协议海一区可以不处理外测数据,测试结果就是无效的。冯北前、胡斌、王宣世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又找回三个有效航次。他们又及时和海一区联系,保住了外测资料,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全部试飞任务。
三、飞行保障开新花
在去年12月份的东线试飞中,飞行员李存宝、周绍良、宫庆辉和科研人员一样,汗洒兴城。机务、运输、后勤,也经受住了考验。
周绍良第一次飞海上科目,飞行前几天身体一直不舒服,但仍然坚持试飞。
副队长李存宝,是功勋卓著的试飞团副团长,这次在兴城他以普通一兵的面目出现,认真准备,认真试飞,和职工们打成一片,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试飞豹子”,赞美他在空中象豹子一样的敏捷、勇敢。
另一位人称“胖子”的试飞员宫庆辉,在这次试飞中担任指挥员,他仔细地研究航线,联系空域,协助报批计划,精心地沉着地指挥每一个架次,为确保飞行安全,顺利做出了贡献。
12月9日,上午试飞7点40分进场准备,因为没有靶船,4次改变起飞时间。从10点40分改为11点30分,又改为13点30分,第四次终于协调好了,由113舰当作靶船出海,时间提前为12点30分。弄得大家无法吃午饭,端上碗又得放下,后来飞到14点半,飞机上雷达出现故障,冯北前又安排排故。前去督战的马祝林、刘选民说:“你忘了吃饭,也不让大家吃饭,已经七八小时没吃饭了,食堂已热了好几遍!”大家这才回去吃饭。
牵引车冻坏了,为了飞行大家冒着严寒自己推飞机,“飞豹”二十多吨,但是在机务人员“一、二、一、二”的号子声中硬是推了出来。
电源车冻坏了,章金福队长亲自去山海关机场借电源车,往返几百里得到军方支援,电源车终于到了机场。
兴城机库的大门有6扇,每扇门有3~4吨,又没有马达带动,每次机务工作,机务人员都得一扇一扇地推,虽然是零下15℃左右的严寒天气,可大家每次都出一身汗。干完活又得一扇扇地关上。
12月14日,科研试飞数据还没最后认定,84号发动机引气管垫子坏了,机务人员在换垫子时,6个螺柱因长期高温十分难卸,工作地方狭小,又没有光线,只靠一个电筒的光亮。薛章彪、王广春、陈俊峰、赵景臻、唐世家等人用钢锯条慢慢锯,一共干了4个小时才卸下来。弄得大家毛衣、衬衣袖头全是油,洗了4次都洗不净。
作为试飞队的书记兼副队长唐世家,每天负责吹哨进场,晚上回家还去协调。而他主管的机务队伍发扬了飞行军人敢打硬仗,连续作战的作风,在东线也显示出了迷人的风采。
在辽东湾寒风凛冽的寒冬, “飞豹”某型导弹火控动态精度试飞科目终于在试飞人的努力下全面告捷,当全国上下为去年11月在珠海初次亮相的中国“飞豹”欢呼的时候,英雄的试飞人又为“飞豹”的未来插上了一束鲜花。
蓝天为证,大海当歌,中国试飞人——一个优秀的群体,是他们为祖国的蓝天飞出了新机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