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梅雪山
□文/晓冬 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它是藏民心中的“神山”,峰顶从古至今无一人涉足。1902年以来,英国、美国、日本、中日联合等五支登山队先后向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发起挑战,但一次又一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1991年1月4日,17名中日联合登山队员在卡格博峰下海拔5420米的3号营地上,在即将冲顶的前夜神秘地消失了!
震惊世界的消息
1998年7月23日,新华社以《梅里雪山发现中日登山队部分遇难队员遗体》为题,向全世界播发了新闻稿。一时间,这一消息再次惊动了世界。
1998年7月18日下午,居住在梅里雪山脚下明永村的上才、达瓦、各生3位藏族农民上山寻找失散的牦牛,在明永冰川海拔3700米左右的冰大板上,发现了一片花花绿绿的东西,走近一看,有零落的衣服、望远镜、海拔表、相机镜头以及躺在睡袋里的尸骨。他们大吃一惊,猜测这恐怕就是七年前遇难的中日联合登山队队员的遗体遗物。三位村民心惊胆颤地拾起四只海拔表、一只望远镜和一个袋子作为证物立即回村里报告。当晚,社长组织几个民兵进山查看,并同时派遣两个村民驱车进城向县委、县公安局报案。
7月20日下午二时许,德钦县组织的调查组一行六人,在明永社社长扎史的带领下,从澜沧江边往上步行,为防止意外,还砍来十几节竹竿相互牵引,艰难地绕过一梁梁的大冰缝、攀过一壁壁陡峭的冰雪板块,经过六个小时的艰苦攀登,终于到达了海拔3700多米的冰川现场。尸骨撒落的地方,是一片约足球场大小高低错落的冰大板。人在冰上走,脚下的冰缝里大河奔流的声响,伴随着灌进去的风声,发出的声响是任何乐器都无法表现的高分贝怪声。抬头往上看,只见巨大的冰块随着强劲的寒风不断往下飞来,“轰轰”之声不绝于耳……
六具全部包裹在睡袋中的尸骸零散地分布在冰大板上,五具尸体已没有头部或损伤严重,难以辨认;可以看清的肉体部分,经年深日久地在冰窟里浸泡,早已软化。头盖骨、头发、脚骨、衣服碎片、照相机、望远镜等残片、摄影包等物混杂其间。四本防水日记本字迹依然清晰,其中一本用中文完整记录着截止1991年12月27日晚18时09分登山活动的情况。调查组初步确认这就是1991年初遇难的中日联合登山队队员的遗骸、遗物。
勇士魂魄归家
8月1日,由中国登山协会、云南省体委、日本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共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抵达德钦开展工作。此前,原中日联合登山队后勤组组长张俊等到达现场调查情况。
张俊一到德钦就成了新闻人物,他是那次震惊中外事件的唯一现存者。1994年1月3日下午,张俊和其他17名登山队员共同到达三号营地,因大本营还有事等他去处理,天黑前他必须返回,谁也没想到他竟鬼使神差地与死神握手道别。
7月23日,张俊和德钦县公安局副局长尼玛等人又精疲力竭地出现在明永冰川的冰大板上。频繁活动的冰川,每天改变着人们上山的路线,原来平缓的地段成为陡谷,一马平川的冰大板突然像切蛋糕似地裂成几瓣。尽管如此,调查组仍然扩大搜索范围,在距现场上方200多米的地方,又发现一具遗骸。至此,被发现的较完整的遗骸已有七具。张俊在现场确认,用中文记录的日记本是中方登山队员王建华的,另外从雪镜、护身符、安全带、保险绳、小口袋等遗物中辨认出了日方登山队员遇难前所用的东西,还发现了日本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会旗一面。
与此同时,由十七人组成的中日联合调查组亦赴德钦明永冰川。8月2日,在当地藏民的帮助下,他们到离发现遗骸遗物现场只有1500米的冰川下侧建立起了营地。
经过调查组的搜索、取证和化验,至少已经发现了十具遗骸,其中已经确认了两名日本队员,另外六具遗骸暂时还无法确认身份,除这十具遗骸外,现场还发现了一些白骨。张俊认为,这意味着七年前遇难的十七名队员尸体绝大部分已经找到,剩下的部分可能已经陷落在冰川里,无法寻找。
8月5日,中日联合调查组将找到的全部遗骸遗物密封成25个包,在当地藏民的帮助下运往德钦县,并运到大理火化。
8月7日,中日遇难队员骨灰遗物交接仪式在大理市下关举行。下午3点钟,中日遇难队员家属们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来到殡仪馆。大厅里并排放着遇难队员的灵牌和骨灰罐,一丛丛黄色的菊花缀饰在台前,祭祀的清香飘溢到大厅外……
交接仪式上,遇难队员家属们神情显得格外庄重肃穆。有的强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来;有的老泪纵横,低头暗自祈祷;有的失声恸哭,扑上灵台抱住亲人的牌位……最后中日联合调查组把采自遗物发现现场的岩石赠送给了他们。
人类壮志不已
德钦县体委主任高宏,这位高高大大的藏族汉子,得到发现遗骸遗物消息时,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对于家乡的梅里雪山,他熟悉极了,甚至连那次登山遇难的详细地点、地势他都记忆犹新。他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怎么会在明永冰川的冰大板上发现遗物呢?”
当年登山的三号营地,是在卡格博峰脚下右侧,呈15度缓坡状斜向雨崩冰川,要翻过冰坡才能顺明永冰而下。如果遇到雪崩淹没,队员的遗体遗物应该顺雪崩冰川滑下来;如果遇强大风暴侵袭,遗体遗物不应该均匀地撒落在一块冰大板上。况且,1996年底中日联合第三次登山也到达了三号营地查看,就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了无痕迹。而今天的遗体遗物不仅翻越了这个冰坡,而且距出事地点斜跨着将近三公里!梅里雪山给人类留下了诸多难以猜透的“谜”,这便是其中之一。
明永社社长扎史说,冰川上每年3—5月份都会吹雪风,今年特别大,可能是大块的冰雪被抬起,连人带物被送到3700米的冰大板。因为去年同一时期也有村民到达此地,但并未发现有任何物体。尽管这一释疑有许多漏洞,但现在还找不出比它更好的理由来解释。
自本世纪以来将近百年了,人类始终对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望顶兴叹”。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曾征服过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雪峰的著名登山家李致新,在梅里雪山清理遗骸遗物现场时说:可以断言,梅里雪山是人类本世纪无法逾越的雪山。
征服梅里雪山为何如此艰难呢?梅里雪山相对高度4500米,其山体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雪峰受孟加拉湾暖气流的影响,天气变化难以预测。登山的大本营只能建在海拔3600米的地带,其实际攀登高度要比珠穆朗玛峰2000米的实际攀登距离还高出1200米,达到50度以上坡度就到处布满了深达几十米的冰缝,沿途还有呈90度角的冰壁横亘在面前。1989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曾沿西北山脊往上攀登,在途中遇到大冰河阻隔,有很大的断层,登山队至此只好宣布失败。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卷土重来,遭遇雪崩,全军覆没。1996年,两国登山队再次沿这条线路攀登,最后一无所获,抱憾而归。
梅里雪山,勇士的山,三次攀登,壮志难酬,勇士们的精神将永远萦绕在雪山之巅!下一个世纪,或许再下一个世纪,倘若有一天某一位登山健儿,把旗帜插到卡格搏峰顶,那他,将成为世人称颂的勇士。
相信会有这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