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写在母亲节的话
文/崔娟
周日,上高三的儿子回家来,手中捧着一束康乃馨,看到我诧异的眼神,儿子充满朝气的脸上荡开笑容:“妈,送给你的。”见我不解的神情,他笑得更开心了,“今天是母亲节”,哦,儿子真有心。
草长莺飞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西方的母亲节,中国的母亲们多是不过这样的节日的。改革开放,国门大开,洋人的节日也随之进来了,最先被青年人所接受,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可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吧,中国的母亲们更愿意含辛茹苦,默默地抚育下一代。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典型的具有献身精神的爱是母爱。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孩子——母爱就是如此彻底,这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能。”于是,每个成长的孩子,都对母亲怀有无法言喻的感激之情。朱德在《母亲的回忆》中写道:“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母亲把饭煮了,还要去种田,种菜,喂猪,养蚕……”。歌颂母亲,赞扬母亲已成为许多文艺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们常用慈祥、善良、勤劳、节俭等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母亲,却很难从记载中找到一位快乐、爽朗的母亲。从牵肠挂肚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从孟母三迁的良苦用心到彭丽媛无限深情的一曲《白发亲娘》……无不把母亲同离别、悲伤、憔悴、苍老联系在一起。难道在中国为人之母,就注定要忍辱负重了么?
在中国衡量一个好女人的标准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贤妻良母是最佳选择。女人结婚生子后,除了面临工作、家务一堆事外,最主要的就是相夫教子,母亲们以此为荣,心甘情愿地做出牺牲,不求任何回报。中国女性在长期的重压下,习惯了沉重的思维,更看重责任。报载甘肃某县一普通农妇,丈夫常年有病,儿子在部队服役,繁重的劳动由她一人承担,近十亩地得她一人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不言而喻。为了儿子在部队安心工作,封封家信报平安。节衣缩食、再苦再累她也撑得住。母亲们瘦弱的躯体有着惊人的忍耐性和承受力,这种情况在中国屡见不鲜。只知付出不求索取的母爱固然值得歌颂,赞美,可我们的母亲难道就没有自我的存在?没有幸福快乐可寻吗?
新一代的母亲们和上一代的母亲有着本质的不同,她们的人生道路基本是自己选择的,她们在选择时都经过独立思考和斟酌,所以她们有资格、有理由快乐。母亲的快乐是必须的,而快乐的母亲是优秀的。博大深沉的母爱值得尊敬,而爽朗率直的母爱更值理推崇。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长大,回忆起他们的母亲时,除了慈爱,除了深情,还应该有这样的评价:我的母亲是开朗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