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年,古罗马5万远征军进攻中亚遭到惨败。其中一支约6000人的队伍突出重围后,却一下从历史的记忆中神秘“失踪”。2000年后的今天,考古学家在中国西部的“河西走廊”,意外发现了他们的后代。
古罗马军人后裔
文/陇人
“近日,中国考古学家在甘肃发现了近百名形貌酷似欧洲人的当地农民。据有关专家考证,他们应该是2000年前古罗马远征军残部留下的后裔。”1998年秋,这条简短的消息经新闻媒体传播后,迅速在海内外引起震动。这支军队当时为何要远征亚洲?他们是怎样在中国“落户”的?这些军队后裔的生活方式,与当地人有何不同?目前笔者带着一系列疑问,专门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
据史学家介绍,公元前53年,位于意大利半岛古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派出近5万将士攻打中亚。然而,这支不可一世的远征军,最终却被强悍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其中只有一支约6000人的军队,血战数十日后突出重围。从此,这支幸存下来的古罗马远征军,一下子神秘地“消失”了。多年来,不少学者认为这5万远征军当时已全军覆灭,谁也没有料到,这支残部后来竟进入了中国,并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前不久,当中国考古学家在河西走廊上看到他们高鼻梁、深眼窝、头发自然卷曲的后裔时,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事实上早在1992年,甘肃永昌,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是古丝路重镇。此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当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远征队”到此考察时,就吃惊地发现,地处永昌县城西南约100公里处的鸾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有鲜明的古罗马风格。当时一些西方学者说,这座城很可能是由古罗马人建筑的,他们称之为中国的“庞贝”。随队考察的中国学者李希光先生,还撰文称此城为河西走廊上的“罗马古城”。在《史记·匈奴传》和《汉书·地理志》中,有关于“鱼鳞阵”的描述。据考证,这阵势就是罗马军队的布兵方式,所谓鱼鳞阵就是古罗马士兵手持盾牌组成的方阵。可是,谁也没有想到,2000年前这支古罗马远征军残部的后裔,就住在永昌县境内。
不久前中国考古学家到西部偏僻荒原上考察时,他们在永昌县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村,找到一段10余米长的残存土墙。学者们在土墙附近发掘出一根3米多长的粗大圆木。圆木周体嵌有几根30多厘米长的木杆。专家考证,这根奇特的木制品,与史料记载古罗马军队构筑城防的“重木城”工事极为相似。更让众人吃惊的是,他们在这个村庄里还遇到一些长相完全与众不同的居民。这里的成年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但无论男女,都眼窝深陷、鼻梁老高,头发都是“自来卷”,且统统金黄(包括胡须)。39岁的村民宋国荣身高1.82米,眼窝深陷、金发披肩。他对考古学家说:“父母告诉我,我们的老辈人都来自遥远的西方。父亲也是黄头发、蓝眼珠,很像后来我在书报上看到欧洲人。”来过这里的历史学家考察后认为,宋国荣和他的100多名乡亲,就是2000年前神秘失踪的那支古罗马军队的后代。
(二)
罗马城距当时的汉朝都城长安(西安)约7000公里。因此有人对古罗马远征军当时有无到达中国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专家却说,早在3000多年前,东起长安西到罗马的“丝绸之路”就已开辟。这条路途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又从天山以南到达印度、阿富汗、阿拉伯半岛直到地中海东岸。最后经泠海(地中海)到达意大利半岛。《中国丝绸之路辞典》引言中,还讲述了古罗马大帝与中国丝绸的一段趣闻: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好大喜功、征伐成性的罗马皇帝凯撒,在一次庆功会上展出他从东方各地掠获的战利品。其中一面用中国丝绸做成的旗帜,在众多展品中显得特别鲜艳夺目,贵族们无不赞叹这种从未见过的纺织物的华贵和轻柔美丽。结果是凯撒炫耀的武功,反被追求中国丝织的热潮淹没了。不久欧洲贵族都以穿着丝绸服装为荣,以丝绸来显示他们的豪贵。可见这时古罗马至中国之路已畅通,这支远征军残部完全有从中亚到达甘肃的能力。
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流落到河西走廊的呢?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朝戍边的官兵,曾遭遇过一支采用古罗马军队用兵方式的奇特部队。这支部队后来被汉朝降伏,安置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战略要地今河西走廊一带。汉朝为了使这广漠的地面上能够有人居住和进行交易,不仅在河西走廊的绿洲上设郡,还向这一带迁徙了大批移民开荒种地。也许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这些古罗马败军才会在永昌“落户”。公元前20年西汉的版图上,标有这个新设立的行政区的具体位置。这个名为“骊干”的城镇,甚至在1979年版的美国《世界历史地图集》里都能找到。年愈古稀的甘肃省考古考家钟圣祖说,有位历史学家曾找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布绢地图,他们可以在破旧的地图上,清晰地辨认出那个城镇的名字。它的方位大致相当于现在永昌县的者来寨村。
包括宋国荣在内的这些村民,世代都居住在这个祁连山下的小村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他们落户此地的年代十分久远。文物工作者在村边古墓中挖掘到了一些陶器,一具巨大的完整人骨骼和一绺未及风化的棕红色毛发。这些陶器和墓葬的形式,都使专家确信它们属于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朝。周围的村民在挖地时捡到一个椭圆形铜器,上面有“招安”两字,人们认为它极可能是古罗马人军帽上的顶盖。因为这支部队本来就被汉朝降服,所以出现“招安”字样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
走进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村庄,笔者发现这里的居民除明显具有地中海人特征外,还生性开朗,交谈时不时“冒”出一些颇有当地特色的、甚至有点“粗”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这里的男子不仅“块头”大,且崇高勇武,十分强悍,也许是继承了他们祖先喜欢打斗的遗风。村里有个习惯十分古怪,尽管这里地处大西北黄土高坡,相当偏僻,甚至很多人连小小的永昌县界都没走出过,但他们却像西班牙人一样,对斗牛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们始终保留着遥远的欧洲人的习俗,对牛十分崇敬,每年新年都要用面粉做成牛头形状的食品以供祭祀。他们还喜欢用血腥味将牛逗得狂奔乱吼,而后互相拼死角斗。有关专家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这里的女子要比当地女子显得大方,无论干什么事似乎都显得很自信;她们对音乐也情有独钟,与当地另外一些村庄的女子相比,似乎更有生活品味;但无论男人或女人,讲话时在发音上都与当地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卷舌音多,鼻音重,通常把“肉”念成“入”或“儒”等等。
村里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习俗,如他们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按照头朝西方的规矩,所有发掘出的古墓葬和现在的坟墓无一例外。这里奇特的古罗马风俗和神秘的历史,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永昌县还新建了一座“骊干”宾馆,一家“罗马商场”,以及一个反映该县2000年历史的巨型石雕。
尽管可以肯定居住在永昌县者来寨村的特殊“移民”,是古罗马军人后裔无疑,但至今仍有许多谜难以解开。在河西走廊定居后,这些远征军是否都成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的后代远不止者来寨村这点人,中国其它地方还应该有。据国家文物局青年学者林梅村介绍,他们在新疆米兰一座寺院里发现一幅壁画,上面有一行少数民族文字,记载一位名叫蒂沙的工匠,画完这幅画后得了3000枚德拉克马(希腊钱)。由于蒂沙是典型的罗马人名字(像买卖提是维吾尔人的名字一样很有代表性),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位工匠来自遥远的古罗马,况且他画的这幅壁画也是罗马风格的,画上的人物插有双翼。新疆是否也居住着这样的特殊“移民”?这些古罗马军人的妻子是汉族或是其它少数民族?因为这对研究人种学至关重
通过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懈努力,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些难解之谜就会大白于天下。也许2000年前这支远征军残部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石破天惊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