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19日
头版
01

“劳模就在我们身边”

——记西安变压器厂钳工杨祥隆

杨祥隆是西安变压器厂金工车间钳工班班长。初次见他差点没认出来,身材不高,长得白白净净,与其说像工人,倒更像是一个书生。但当他伸出手和我们握手时,那有力而又长满老茧的手似乎又在告诉我,这的确是一位工人,一位年仅三十七岁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了19年的工人。

1980年,只有18岁的他进入了西安变压器厂金工车间,当上了一名钳工。19年来,他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共工作六万余小时,2500个日日夜夜。他将自己的青春留在钳工车间,与工友们一同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年华。如今,按工友们的话来说是熬出头了。数不清的荣誉和奖项压在他身上,这位看似文弱的人没有丝毫的陶醉,他比以前更细心认真了。“既然是劳模,那么干任何事都要出色,不然大家会说,劳模做出来的产品就这样?他是什么劳模呀!”就是怀着这种朴实的心态,以及他对工作表现出来的那份热情,让人们看到了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敬业与奉献。杨祥隆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干,荣誉很快转化为批评。所以我一直把荣誉看成是‘催促书’,催我继续努力工作。”

在这种荣誉观的引导下,杨祥隆迎来的是更多的荣誉,被工友们视为榜样。1995年7月,杨祥隆分到了一套新房,全家高兴万分,并着手开始装修房子。材料买全了,眼看就要开始装修了,第二天,车间主任找到杨祥隆,叫他赶快回车间,但看到正准备装修房子的杨祥隆,非常为难,不好意思开口。杨祥隆看出了老主任的心思,马上穿好衣服,拉着主任到了车间。原来,是出口马来西亚的24万千伏安变压器腹板,由于设计要求高,经龙门刨刨出的R20圆弧面达不到要求,看他能否想办法解决。这种腹板长7.5米,重达200多斤,共计十块,要用手工打磨非常困难。但只有这样了。在三伏天三四十度的高温下,空气中漂满了从腹板上磨下来的粉末,杨祥隆穿着被汗水湿透的衣衫,忍住肺部无比的难受,用已经磨出血泡的双手,经过一个星期的加工,最终使这批货架在了吉隆坡的街头。而杨祥隆的新房呢?他的妻子知道,她又要面对杨祥隆那愧疚的一笑……

1998年2月,为哥伦比亚生产的两台9万千伏安变压器里的静电环由于是首次设计,而又要在哥伦比亚客人走之前完成试验。面对紧张的时间和极高的技术要求,领导决定让钳工班来完成。此时杨祥隆正在家照顾生病的儿子,老主任无奈又敲开了杨祥隆的家门。一个小时后杨祥隆准时出现在车间,而他儿子也已经躺在爷爷家的床上。不知不觉中三天过去了,钳工班在杨祥隆的带领下完成了任务。他匆忙赶到父亲家,看着虚弱的儿子,这个七尺男儿不禁流下了慈爱的泪……

金工车间是一个年轻人居多的车间。受社会环境影响,有些青工不安心工作,杨祥隆从不去批评谁,而是拣一些难度大的活自己干,大家休息时他加工别人未完的活,久而久之,大家看在心里,慢慢的,钳工班变成了优秀班组。他们积极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检查制度,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杨祥隆就是这样用自己默默的奉献精神影响带动着西安变压器厂的每一位工人去追求自己灿烂的未来,使每一位工人都能看到:“劳模就在我身边。”

本报实习生党黄星

本报通讯员李杰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