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受海外欢迎的中国邮票
文/周维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对西方人来说往往有种神秘感。有些中国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在西方人的眼里却可能是美的事物。研究一下西方观察中国事物的视角,也许对提高中国邮票设计水平有借鉴作用。
在新中国邮票中,最早被外国人评为最佳邮票的,应该是1958年发行的特27《林业建设》中的“保护森林。”评选者是英国的一家集邮刊物,这枚邮票和另外几枚外国邮票一起被评为当年世界的最佳邮票。这枚邮票由黄永玉特约设计,责任设计师是刘硕仁,邮票雕刻师是唐霖坤,设计和雕刻均为中国邮票设计界的实力派人士。画面上的森林层次分明,郁郁葱葱,富有生气。在此之前,1956年发行特15《首都名胜》中的“天坛”由高振宇雕刻,据说曾受到国际雕刻界的赞赏,但似乎没有留下足够的文字方面的记录。
六十年代初期是我国邮票设计的黄金时代,那时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牡丹、菊花、蝴蝶、金鱼、丹顶鹤、金丝猴、唐三彩等邮票,由于其浓郁的民族风格,而受到海外集邮界的广泛好评。
文革阶段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我国集邮界中断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国门再度敞开后,中国邮票才又获得国际的认同。近十多年,我国近邻日本的《邮趣》杂志每年都对中国邮票进行评选,《簪花仕女图》、《红楼梦》、《三国演义》、《敦煌壁画》等邮票都曾得到过日本邮人的赞赏。
笔者有近四十年的与海外邮友通信的经历,从与海外邮友的交往中,也能看出外国人对中国邮票的喜好所在。文革前,海外邮人最喜欢的是中国花鸟鱼虫等专题邮票。在中国对外开放后,除了一部分海外邮人急于补充文革阶段的缺门外,他们最欢迎的还是中国的鸟类、花卉、体育、绘画等专题邮票。1982年,我国发行了T79《益鸟》邮票,一个德国邮友曾给我来信,要求在一个信封上只贴用一种鸟的邮票,直到符合国际航空起重邮资后再实寄起他,而且数量还多多益善。如今在国内想收到这样的实寄封简直是难上加难了,外国邮人对中国专题邮票研究的深度可见一斑。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人物邮票有收集的兴趣。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邮票中那些令外国邮人感兴趣的邮票呈下降的趋势。
当然,中国邮票主要为中国人发行的,邮票选题的确定首先必须是怎样周全地表现中国各方面的进步。但从努力吸引海外邮人对中国邮票兴趣的角度看,也可考虑中国名花系列、中国鸟类系列、中国代绘画系列邮票选题,因为多发行一些国际热门专题邮票也是宣传新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