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地虽小人文历史长
文/朱丽静
西方人曾说,澳门是葡萄牙人在16世纪发现的荒岛,此前这里无常住人口,无人管理,不隶属于某个国家。其说极端荒谬。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这从发掘的实物和历史记载上面均可得到充分的证明。
五六千年前中国古老的越族就出没在这美丽的海滨之乡。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生存条件。近年在澳门半岛的唐家、金鼎、湾仔等地出土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物,如石锛、石斧、陶罐等生产工具和生产用品,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在黑沙出土了一种彩陶,被鉴定为距今六千年前的文物。这些出土物品的特征、风格和用途,都与广东其他地方越族遗留下来的文物一脉相承,说明澳门很早就有中国先民居住、繁衍生息。
关于澳门的建制,自秦以来史书一直有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在此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行政区,其中南海郡下设番禺、博罗等四县。澳门就在番禺县境内。以后历代岭南的行政区划多有变迁,晋代属东官郡管辖,隋代由南海县管理,唐代则隶属东莞县。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立香山县,澳门划归香山县。直到清末,所以澳门也叫香山澳。
南宋末期元军势如破竹地南下,南宋小朝廷节节败退,皇亲国戚、官军百姓纷纷南逃,到澳门海滨避难。1277年(景炎二年)宋丞相张世杰拥幼主、年仅10岁的宋端宗逃到井澳(澳门南端的大横琴岛)海面,不料刮起飓风、船舶毁沉过半,军民死伤无数,端宗几乎溺水而死,虽被救起,但因惊吓从此卧病不起,后病死在大屿山一带。
元末明初澳门半岛及其附近已有多个居民村落。据资料记载,大横琴岛山高势险,乃海寇藏匿之地。明初实行海禁,洪武年间不准居民住在大横琴岛,但允许在澳门半岛居住。时在半岛居住的居民除当地土著外,还有来自福建厦门和广东潮州的人,澳门半岛的望厦村居民就多为闽籍,取村名“望厦”,仍怀念故土之意。该村建立年代最迟不晚于1386年(洪武十九年),赵家客庙中的石碑对此作了记载。
1557年葡人入居澳门半岛时,岛上已有居民400人,北部的望厦村田庐相望,鸡犬相闻,一派田园风光。而南部则是渔村,有座建于1488年(明弘治元年)的妈祖庙,庙中妈祖是从福建传来的,这又证明,澳门地区除土著居民外,还有从福建移来的渔民和商人。葡人初次在妈阁港登陆时,还误把庙名当作澳门的地名,在西方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