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澳门街名
文/胡天凤
过去,许多人称广州为某种事“省城”,香港为“香港物为特地”,澳门则为“澳门街”。色,但可见前人的看法是广州城是最从今天大的,澳门只是街而已。其的景象实,澳门岂止是街道!穿梭于来看,澳门的大街小巷,其中不少街已找不名令人发笑,真不知当初是怎到一点么起的:山鸡巷、山洞巷、水“蛛丝火港、风炉匠巷、剪发匠巷、烦懑围、卜围、砚围、绿豆围、偶像围、手肘里、匙羹里……顾名思义,这巷、围、里是以其拥有的马迹”了。看来这些街道名称,是早年居民为求方便,以随意看到的事物来命名的。到过澳门的人,恐怕对“十月初五日街”都有较深的印象。十月五日是葡萄牙国庆日,“十月初五日街”原名“四孟街”,是因附近填海被拆掉的四孟码头而得名的,如今不少当地居民仍然这样称呼。这是条古老街道,但半个多世纪来店号交替,新店层出不穷,老店已寥寥无几。
徜徉澳门中区,经过炉石塘街、木桥街、船澳口、快艇头街、大码头街、柴船尾街……感觉这些地名不符实际,因为脚踏的是陆地,离海尚远,何来船澳、快艇、码头、木桥、埠头呢?原来,澳门经历“沧海桑田”,这些街道都是填海成陆的。往昔,这儿属“北湾”海浸之区,堤岸如半环形,那些街名确实如填海前所示。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据说,那时草堆街和柴船尾街常泊柴船、草艇、载来的柴草囤集于草堆街前的斜地、沙滩待售。街上住户门扉常关,行人稀疏,一派闾巷幽雅的情调。如今这里商号毗连,车来车往,热闹非常。人们漫步而行,谁会想到昔日这里曾是柴船云集、草艇穿梭的地方呢?“司打口”,在澳门也是一个怪怪的街名。一次采访中,与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攀谈才恍然大悟。原来,“司打”乃葡文“财政”一词的译音,而“口”则指“水口”,乃船艇停泊出入之处。但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此地原是澳门几个主要水口之一,弯弯流水,凹形码头,石阶错落排开,以便停泊舟楫及人们上下。码头两旁是各号店铺,正中则为澳门惟一的鸦片货仓,它由官府所设,故又称“官栈”或“公栈”。由于该“水口”为澳门鸦片输入的惟一通道,因而在此设仓便于贮存鸦片。同时,官府还在这里设立税馆,检验美其名曰“洋药”的鸦片,以防走漏税。至此,司打口街名的由来才算弄明白。然而,在这个街名里却包含着一段多么屈辱而忧伤的历史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