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彻底解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除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要求办之外,还必须彻底解决用人腐败问题。
话说一支笔
文/何秀旭辉
为了控制机构与人员膨胀,全国都实行“一支笔”制度。政府的一把手是编委会主任,那编委会主任就是专管编制的“一支笔”。由于党委书记又是事实上的一把手,所以,在机构编制与人员进出上,实际上是两支笔。在好多时侯,后一支笔比前一支笔的权力还要大。这一点,在县一级的表现最为明显。不管你是否不够进机关事业单位的条件,只要有县委书记或县长的签字,那具体办事的单位就给你办手续。作为办手续的人事部门来说,虽然县长是当然的一支笔,但县委书记的权力更大,他不是编委会主任,还必须承认他不是一支笔的一支笔。在好多时候,那县委书记签的字比那县长还要多。每当换届,那党政一把手高升之时,也是他们签字最多的时候。所以,每换一次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就大膨胀一次。有一个县,县长和县委书记都荣升调走,每人在离开之际,都签了几十个要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加起来近百人。而且这些人进什么单位,具体干什么也都明确。凡是通过领导签字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都有很硬的关系,而又难以胜任工作的人。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很为难,不办,是上一届领导定的事,不好否定;真办吧,县里财政实在困难。最后一狠心,以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办公会的名义,不予承认。但像这样坚持原则的领导班子比较少见,绝大多数则是默认上一届领导人的签字。因为这些签字的人多已提升,有的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不能不承认他的签字。否则,你的工作就无法干下去,你的前途就出现危机。
在县一级,那一支笔只有两支,但到了更高一级,那一支笔就变成了无数支。到了市地一级,那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一般都有权力进人。那副市长副书记副专员们,在自己分管的部门之内,也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支笔。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行使自己的一支笔权力时,虽不像他们的分管领导们那样得心应手。但并不影响他们进自己该进的人。《资本论》中的一把斧子两只羊的公式得到灵活运用。我把你的亲戚朋友调进我们局,你把我的亲戚朋友调进你们委。这样一来,既达到了目的,又避免了本单位的不良影响。表面看来,做得天衣无缝,实际平民百姓一清二楚。至于那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则不需要进行这种算数交换了,到了更上一级,无论是那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人的权力就更大了。衙门级别高,部门也多,回旋余地也大。当然,在省级机关,许多部门的负责人也并不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想进什么人就进什么人。这有诸多原因,一是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实行公务员制度后,进党政机关要进行考试,参加考试者亦有诸多条件限制,人事部门不能突破政策界限,也就阻挡了一部分人的进路。二是单位的局限,一些省级机关虽然级别挺高,但单位并不大,人数也不多,没有下属单位,进人也就受到了限制。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党政机关的人员膨胀,但由于腐败,又使得公务员法规条例无法得到落实,而且公务员条例也为领导人变通进人了留了余地。公务员条例规定,主任科员以下实行考录,而主任科员以上则实行调入,那不管在什么单位工作,只要提拔成副县级以上的干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调人党政机关。在许多县里,那副科一级的厂长经理们也都享受了这一待遇。他们把企业搞垮了。就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以,新的一轮改革已经开始,要彻底解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除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要求办之外,还必须彻底解决用人腐败问题。用人腐败,党纪不容,国法更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