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编钟历
文/丁红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根据清朝与袁世凯签订的协议,清王朝爱新觉罗家族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内,过着豪华的帝王生活。
坐吃山空,爱新觉罗家族开始入不敷出,只得偷卖皇家珍宝,来维持日常庞大的开支。为了筹款,他们将宫里的一套金编钟抵押给私人银行——北京盐业银行。
这套金编钟有一段来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并决定辞去皇帝职位,禅位于嘉庆帝,当太上皇。为了贺寿,大臣们商议给乾隆帝铸造了一套金编钟。
金编钟是一种宫廷乐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战国编钟敲击时,因大小不同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韵,大的音低,小的音高。而乾隆金编钟共有十六个,十六个金钟大小相同,只是厚薄不同,敲打时以其周壁的厚薄来调节音调的高低,厚的音高,薄的音低。这组金编钟包括十二个正律和四个清音(高音),十二个正律如同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十二个半音调,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所有音乐作品。
乾隆金编钟共用黄金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两,发音最高的“应钟”用金14136克,发音最低的“倍夷则”用金4703克。钟高均为23.8厘米,圆径为16厘米。钟面上铸有阴文律名和年款,钟的上端是蛟龙纽,钟体麇游龙戏珠图案,衬以缠技纹和云纹,显示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按银行规定,如所借款项到期未还,抵押品即可拍买。这个消息被银行职员私自透露出去后,引起了北京各届人士的愤慨,纷纷指责清廷遗孽的行为。
正当大家为金编钟的命运担忧之时,爱国将领冯玉祥进驻北京。当他得知金编钟及其他朝廷珍宝被盗买和抵押的消息后,立即成立了由各方知名人士组成的“清室善后委会员”,并函告清室及盐业银行,申明金编钟系国家财产,即使抵押期限已到,也不得拍卖,而应妥为保管。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盐业银行委派专人管理这套金编钟,屡遭战乱,也没有散失。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从盐业银行接收了这套金编钟,并于1953年拨交故官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