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阶层如何收藏
文/常之
工薪阶层怎样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浩如烟海的藏品世界中去?其实若能掌握一门具体的收藏学问,可以终身受益非浅。
一、从事收藏最好去博物馆、美术馆、拍卖会多看看,交几个行家朋友,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学习收藏鉴赏知识。
、不管收藏什么,如果能够一辈子孜孜不倦,那么终可有所作为。如收藏火花的季之光、收藏筷子的李希凡、收藏烟标的石汉文、收藏邮票的夏衍先生等,都是业余时间大多用于收藏的独树一帜的人物。
三、了解藏品的需求前景。收藏红木家具的、毛泽东像章的、招贴画的、石砚台的、雨花石的、古钱币的……藏品千千万,关键是选准一行。据收藏界专家介绍,玩石头已在我国内地形成热潮,并波及港澳台及新加坡等地区,它有相当大的需求市场。1996年10月6日在泰山脚下一条溪流里发现一块天然“回归”石,在艺术品拍卖会上的估价高达60万—120万元;在文革中失落的一块“两游记”雨花石更是价值连城。
四、宁缺勿滥、宜少而精。平常的收藏品少有传世精品,升值的希望自然也不大。以邮票小型张为例,发行时,有人尽管知道“仕女图”小型张升值快,但就舍不得花十几元买一张,而情愿买只售面值的“天鹅”五、六张;结果现在一张“仕女图”的身价是几十张“天鹅”的价格。因而在选购时宁可花10个100元买一件价值千元的藏品,而不要花一个100元买上十件普通藏品。
五、注意名人遗物。一本只有二三十年历史,但经名人签字的书籍,往往比有百年历史的普通书籍更有价值,这是因为它有明显的证史性和唯一性。在刚举办的南京太平洋拍卖公司书画拍卖会上,林彪死党吴法宪的一幅字卖到500元。汪精卫、蒋介石的字画也很能卖价,这就是“名人”效应。
六、要善于识别。要想靠少量的投资获得很大的回报,需要有一双善于识别的眼睛。如果你区分不了犀角和牛角,那么机会也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还可能花犀角的价钱买回牛角。
七、掌握一些藏品的工艺发展情况。当一种工艺灭绝或仍存在但今不如昔,这类工艺藏品就是投资对象。比如刻铜工艺,在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后来由于器皿材质的变化,刻铜技艺几乎消亡,投资于此是明智之举。
八、妥善保管,以免霉烂。不少藏品如字画、邮票、古籍等都有个保管的问题。有的藏品经历了几百年或上千年,本身就己残损,如再不加以妥善保管,就可能丧失其价值。而瓷器万一碰坏,价值也会丧失很多。
九、收藏要交流。进入收藏界后,要多结交藏友,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切磋。由于工薪族个人资金有限,就需要以邮养邮,以画养画。即在较低的价位上买,在高位上抛出或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