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
——陕棉八厂强化管理跃出低谷
在陕棉八厂,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用人肉换大肉”。人肉,是职工们对严格管理形象化了的词。
正是凭着这一点,陕棉八厂结束了连续4年3个月的亏损局面,进入4月份以来,累计盈利41.25万元。
陕棉八厂是一个有60年历史的老厂,除历史悠久外,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可以说,纺织行业面临的困难,在八厂都体现的较为突出。由于厂子老,前些年当兄弟厂都在大搞技术改造时,他们却不得不全力以赴进行危房改造而错过了技改时机,陈旧、老化的设备,成了企业发展的大羁绊。同时另一个严重问题是规模小,承载重。全厂只有纺锭31076枚,汽流纺5台,布机1100台,而职工却近4000人,退休职工2572人。加之又是一个综合纺织、色织、漂染、后整理多个管理内容的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基础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造成连续多年亏损。
面对这种局面,厂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分析认为,企业发展靠的是两个轮子,技术进步和基础管理。八厂技术进步这个轮子在短期内不可能转动,如不把基础管理这个轮子转起来,八厂非死不可。于是,1995年,厂里成立了以厂长为首的强化管理办公室,从劳动纪律人手,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抓三级管理,抓定位管理,抓设备管理。组织职工业余时间学习讨论外单位的好经验,最后定出各自的管理制度。执行制度的过程,是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处以重罚的过程。为在厂区严禁吸烟,5名违规职工被解除了劳动合同;一个职工偷拿一把价值1.44元的综丝,牵涉到5个人,罚款7500元,两人下岗;一个职工偷电,一次被罚3000元;对出现的疵布,谁的责任谁掏腰包买回去。今年5月,由于有关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一批色布有4500米出现横档,按标准还在省公司规定以内,但为确保创一流质量,从厂长助理一直到中干及科室职能人员共计14人,先每人予以50至200元经济处罚,然后让这些人将价值2.4万元的4500米疵布买回去自行处理。
以前,色织布曾是八厂的一块金字招牌,但近年来情况却大不一样,色织布市场越来越呈现出“订单少,批量小、花色多、技术难度大”,且售价低廉,企业无利可图。经过反复核实,今年初他们果断将色布机由原来的328台压缩到218台,利用空机位新增66台自动布机,使白布织机增加到891台,为提高企业效益创造了条件。
“十年磨一剑”。从1995年开始实施强化管理,经过4年的磨砺,八厂这把“老刀”,露出了闪亮的“锋刃”。当初严格制度、从重处罚时,不少职工认为“过分”,如今看着企业一天天好起来,职工们发自内心地说: “强化管理真是抓对了,如果不是这,厂子早死定了。”
八厂的扭亏为盈,给省纺织公司带来惊喜,连设备、规模技术各方面在全省纺织行业最不行的八厂都能扭亏为盈,那么,其他纺织厂就再没有亏损的理由了。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