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9月01日
头版
01

提高效益先要锻造队伍

——国棉三厂狠抓青工技术培训

今年暑期,多年亏损刚刚扭亏的西北国棉三厂,拿出1.5万元,送25位一线技术尖子到青岛、大连等地旅游10天。

这一举动,如石块投进了平静的水里,厂里学技术比学赶超的浪潮一浪多过一浪。

三厂运转一线女职工有2920人,担负着1600台布机20余个品种的生产任务。在实施压锭减员和提前退休政策后,一批技术骨干、熟练工相继退休,青工成为生产的主力。但这些“主力”看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纺织的影响,觉得干纺织没前途,只求过得去,不求技术好。

“没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就没有高质量产品;没有好的产品,拿什么去竞争市场!”为此,1998年7月以来,厂领导班子抓住劳动部纺织行业唯一的“名师带高徒”制度试点中的契机,分层次、分工种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扎扎实实的技术培养工作。由工人技师或省(部)级操作标兵与青工签订师徒协议书,半年一个周期,徒弟提前达到要求,师傅和徒弟均给予奖励;徒弟延长达标时间,扣减师傅津贴,并对徒弟给予扣罚。

今年年初,唐华集团兼并三厂后,转机建制工作千头万绪,三厂对“名师带高徒”不但没有放松,而且更进一步,由过去学徒选拔尖子选手拿名次、看成绩变为抓车间职工整体技术水平的培养,将产品质量与个人收入挂钩,建立了培养工作激励机制,规定破一项厂级纪录奖励100元,对教练和操作技术员各奖50元,并给予10天假,600元费用外出旅游。

由于奖罚办法具体,师傅积极,徒弟主动。先后有47人打破厂级纪录61项,在今年6月省劳动厅的验收中,20名徒弟达优一级操作水平,近300名等外级手,206人上台阶,89达到优级手。

两年多的强筋壮骨技术培养活动,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满足青工要求,厂里为35岁以下青工单独“开灶”,每周两次,利用例班和大休息日时间,由职能部门干部和技术人员授课,对青工进行工艺品种、现场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使他们既会制造产品,更知产品的价值。同时,全厂各车间,科室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干什么学什么,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学习,使企业技术培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人,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

(令青贵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