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9月16日
头版
01

第一枚国徽的诞生

邱文节 齐风伟

历史的日历牌翻回到50年前。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毛泽东亲手升起了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的重檐上,一枚由五星、绶带、齿轮、麦穗等图案组成的国徽庄严地悬挂在那里,与五星红旗交相辉映……

然而,这枚国徽是为了赶上开国大典,临时用木头制做的。

1950年8月,沈阳第一机床厂接受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特殊任务,制作标准的铝金属国徽,于国庆节前生产完毕。

消息传来,全厂上下都处于极大的兴奋和自豪的气氛中。但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工厂没有召开誓师大会,工人们只在厂内悄悄地奔走相告,大墙外边什么也不知道。

任务交给了铸造车间。车间挑选20多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生产骨干,组成国徽生产小组,由铸造状元、副段长裴庆江担任组长,由裴师傅的高徒、18岁的朱凤仪担任助手,由化铝技术的“大拿”焦百顺专门负责化铝。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台小型货车开到铸造车间门前,车上装着三个不同型号的国徽模型,分别用包装纸密封着。这是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监制,一家有名的木器加工厂制做的。身高一米八、今年68岁的朱凤仪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大号的模型比他还高,直径约有两米,那是悬挂在天安门上的;中号的直径约有一米五左右,是悬挂在各省政府门前的;小号的直径约有一米左右,是悬挂在各市政府门前的。

因为国徽的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而当时工厂的生产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国徽生产小组的同志们没有马上动手生产,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分工,然后分头琢磨自己的活儿怎么干。

做型的沙子要求极高,是特意从大连三十里堡运来的优质细沙,按上去,手纹都可清晰地印出来。造型是一道相当重要的工序,师傅们极端认真,一丝不苟。开始时,沙子热了,沾了模型,师傅们便毫不犹豫地将沙型毁掉重做。

浇铸工序也非常重要。负责化铝的焦百顺师傅严格掌握火候,看着铝水翻花,把铝彻底化开,以保证清晰度。焦百顺的助手桑文明几十年后仍然为焦师傅的严谨作风所感动。

为了不耽误工期,生产小组实行两班倒,歇人不歇活儿。刚刚解放不久,又接受了这么光荣的任务,工人们的劲头别提多足了。有些家住农村的工人,平时每周都要回家看看,生产国徽期间谁也没有走。有的年轻工人正在热恋,那些日子却取消了所有的约会。年轻上进的朱凤仪早来晚走,下班回家的路上竟迷迷糊糊睡着了,撞在路边一棵树上,自己还在甜密地笑。完全没有奖金,也没有加班费。裴庆江段长许诺给大家的唯一奖励是:大家好好干,干好了给你们发“白玉霜”香皂洗澡!

1950年9月下旬,在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后的第一个国庆前夕,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工人们将优质的铝金属国徽按照要求的数量生产出来了,准时地运往北京,运往各省,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和各省、市政府门前。

在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有关部门把沈阳第一机床厂当年生产国徽的功臣们请到了北京,让他们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看一看49年前他们生产的国徽。85岁的焦百顺、68岁的朱凤仪等老师傅们,翘首仰望天安门城楼那光彩依然的国徽,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纷纷流下激动的热泪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