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易名显志文/李新格
人的名字为后天所具,起名者多为父母,易名者多系本人。父母取名寄托着老一辈对子女的厚望,而易名则表达了本人的向往和抱负。
革命老人徐特立16岁时,为祈求祖母病灾早除,搭乘由十余名同乡合租的一只小舟溯汀江而上,到南岳衡山佛寺进香。一路上,那十余人对船工态度蛮横,无端苛责。他对此极感不平,并告诫自己,若日后科举及第,只任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官员。从此,他改名“特立”,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人污泥”之意。
美学家王朝闻是22岁时改名的。《论语》日:“朝闻道,夕死可矣。”王朝闻决心以拼死闻道的精神求知求真,让自己的生命微光与祖国独立富强的光明未来融为一体。1979年年已古稀时,他又特刻一方“夕不甘死”的印章,对自己提出了“闻道不详,夕不甘死,壮志未酬,夕不甘死”的更高要求。
书法家沈尹默原名沈君默,为讥讽国民党政府不许百性谈国事,他将君默改为尹默,即把君字下面的口字省掉。实际上,他自己并不肯缄默,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授时,他曾与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编辑《新青年》杂志,写了不少富有革命激情的新体诗。
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一次,他去喝喜酒,因穿长衫未穿绸衣而遭人冷落,从此立志不穿绸衣。他想进学堂深造,却苦于无计筹措学费,深感世态炎凉,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于是,他毅然改名悲鸿,发愤绘画,终成大师。
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14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在填写登记表时,因误将姓名填为年龄“十四”,就急中生智,把十改成李。可李四这个名字既不好听,也无意义。正在为难之际,他猛抬头看到中堂大匾“光被四表”,便灵机一动,在四后加上了一个“光”字。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来名字是高仕錤。“仕”是字辈,“錤”是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金”,家里人给他加了“金”。然而,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时,他却用了一个新笔名:高士其。一些朋友问他为什么改名,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字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