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张淑贞的“母女”情
今年暑假的到来,对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第二子弟中学教导处副主任张淑贞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早计划着要到东北老家靖宇县去看看义女。离开家乡虽已30多年,但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至今还萦绕心间。特别叫她放心不下的是三年未曾谋面的义女——郑翠莲。一想到这些,她就忍不住地激动。临走前,她特地到街上给义女买了两身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
7月16日,张老师到达靖宇县后,和弟弟悄悄地去拜访她和义女结识的牵线人——县教育局局长李晓波,见到李局长后,才知道郑翠莲还未放暑假。而张老师回家乡的消息却被县上有关部门获悉。19日,县委宣传部派车到白山师范学校将刚考完试的郑翠莲接回来,使母女俩的心愿得以实现。当母女在县教育局会议室相见时,两人竟抱头痛哭。许久,才松开手臂,慢慢落座。小翠莲个头不高,身体有些单薄,但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美丽而饱含深情的大眼睛,它放射出幸福和快乐的光芒。她深情地对张老师说:“张妈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您就是我的亲人!……”。“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你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张妈妈很喜欢你这个女儿!妈妈今后会更好地帮助你……”。说话间,“母女”俩眼泪扑簌簌地滑落下来。母女俩首次相聚的场面使在坐的人格外感动,会场被一种浓浓的乡情所笼罩。妈妈将随身携带的衣服让女儿换上,虽然有点大,但那是做妈妈的一片心意啊!小翠莲心里甜极了!幸福的眼泪溢满了脸庞,张老师也流出了幸福的热泪。在县城,妈妈又给女儿买了两身衣服及学习用的字帖和钢笔。希望她学成后回到家乡,培养更多的山里娃识字、掌握本领。
妈妈还到女儿的老家靖宇镇姜家沟走了一趟,这儿离县城30多里路,村落不大,群山环抱,人们普遍过得比较艰苦。而翠莲家的房子更是简陋,只有两间草房,墙皮都往下掉土。家里就只有80多岁的爷爷和奶奶,还有一个辍学在家的弟弟,全家仅靠4亩口粮田维持生活。看到这一切,张老师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也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
张淑贞,今年53岁,1963年由靖宇一中考入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破格分配到“一七二”厂子弟学校工作(现西飞二中)。离别靖宇三十多年来,她念念不忘家乡情。1995年8月,当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获国家教委颁发奖金800元后,她和爱人商量,要将这笔钱捐给困难的学生。于是,她便写信给靖宇县教育局,遂后又将这笔款捐到老家,让教育局的同志帮她寻找一位需要资助的学子。这样,1996年7月考上白山师范学校的郑翠莲通过县教育局收到了张老师的第一笔捐助款后,于当年的9月走进了学校。这三年以来,张老师和爱人已为郑翠莲资助了7000余元。而张老师的一双儿女也是近年才从各大学陆续毕业参加工作,这对一个靠工资生活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平时,张老师和爱人穿得都很朴素,生活上也比较节简,他们将省下的钱,尽可能的多寄给翠莲。冬天来了,张老师为翠莲邮去了毛衣、还给买了一块手表。就这样,他们凭着包裹和书信,架起了一座空中爱桥。郑翠莲成了张老师家的一名成员,并亲切地喊张老师为妈妈。1997年过年前,张老师收到了女儿的一张彩照,那是女儿穿着她邮去的毛衣拍的,张老师看着女儿秀美的脸庞,高兴了好几天。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女儿已上了三年级,而她们之间的书信也攒起了一沓,有50多封、10万多字。这些信里,有女儿对妈妈诉说心事的,有妈妈帮女儿解决生活中难题,教她如何做人的,也有对女儿出了好成绩给予鼓励的话语。(侯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