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公司+农户
——澄合矿务局走出一条再就业新路
近两年来,由于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澄合矿务局效益下滑,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全局已有4705名职工下岗,占全局职工总数的32.2%。面对大量的下岗职工,如何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实现再就业?该局铁运处工会创办的以“公司十农户”为组织模式的香菇种植项目,为组织大多数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闯出了一条新路。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局已有719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种植香菇是该局铁运处在实施再就业过程中,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的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的储藏、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不错的项目。去年8月份,他们专程去外地学习,采用大塑料袋培育、室内发菌、室外小棚层架、全光带袋育菇技术,组织部分下岗职工试种2000袋,生产期6个月,收入1.4万元,全都收回试种成本。铁运处工会组织下岗职工试种香菇的成功,为全局再就业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局工会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全面推广的利与弊,提出适应大规模推广的最好方法,即借鉴农村扶贫所采用“公司十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也就是育种和销售这两头由局工会会同其它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中间养殖期间由下岗职工进行一家一户家庭培育。
为了减轻下岗职工的经济负担,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矿务局充分利用闲置荒地、厂房和现有材料,先后调拔空调、四轮车等15台(件)设备,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自制了粉碎机、装袋机、灭菌炉、接种箱等10多台(件)香菇生产专用设备,节约投资3万多元。在养殖香菇的初期,即育种、接种阶段,他们一方面要委派技术人员,到有关科研单位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一方面以铁运处为基础,成立股份合作制的菌种室。从事香菇育种、接种的菌种人员全都人股。目前已有36人人股,筹集股金4.2万元。菌种室负责香菇的育种、接种。由于育种、接种环节科技含量较高,操作要求严格,且有一定风险,实行股份制后对每一个人股者带来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想方设法育好种,接好种。
菌种室接种以后的菌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后,即以优惠价格售给下岗职工。下岗职工拿回家庭接着培育,菌种室派技术人员巡回指导。由于种植期操作工艺简单,技术含量较低,基本无风险,这就确保了香菇种植成功。下岗职工的采摘下来的鲜菇可到铁运处免费提供的烘干设备中烘烤,仅收取成本费。烘烤后的干菇,统一由工贸部按质论价收购后销往外地。一个20平方米的香菇种植棚预计年利润可达3000元以上。这种“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可有效地解决煤炭行业多数下岗职工应聘难、自谋职业难的问题,受到众多下岗职工的拥护和欢迎。
澄合矿务局工会主席杨建琪日前在全省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会议上介绍说,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下岗职工生产自救,他们首先从资金上给予扶持。在香菇种植中,下岗职工在家庭分散种植期间,尽管只要投资2000元左右,但许多下岗职工还是拿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局里规定凡参与香菇种植在资金上确有困难的下岗职工,经申请由所在单位工会给予2000元以上的专项贷款。截至今年8月底,全局已发放香菇生产专项贷款4.3万元,解决了23户困难户香菇生产的资金问题。其次,从技术上给予指导。香菇种植期尽管技术含量低,但对煤矿职工毕竟比较生疏,养植户仍须掌握其生长性能和管理常识,才能种植出质量较高的香菇。为此,局工会除派技术人员进行巡回指导外,利用报刊、广播电话、橱窗、各类会议等媒介,对香菇种植和市场需求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先后举办35期香菇种植技术培训班,利用电视录像、请专家讲课和现场参观等形式,使下岗职工进一步了解香菇种植的技术。
今年,澄合矿务局工会在去年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已按计划完成了5万袋香菇栽培料袋的制种业务,菌种长势良好,日前已预订外销近3万袋。按正常生产规模,每户一间500袋,可安置60多名下岗职工或困难职工,逐步走出了一条组织下岗职工生产自救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