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韩城大红袍
文/许法成
“大红袍”者,花椒的一种也。产地在韩城。
花椒,《辞源》中讲:山野自生,味辛,香气甚烈,调味佳料及药用,属落叶灌木,枝杆灰黑色,上多小疙瘩;叶坚滑茂密,呈卵形,沿有圆齿和透明腺点,色深绿,柄下在刺;春暖时,顶生圆锥花序,开小花,浅黄泛绿;果实似茱萸,至秋开绽,色深红,呈球形;种子,圆或半圆颗粒,黑色,有光泽。花椒,性热味辛,有温中止痛的药用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吐泻;坚齿、固发、明目;可打杀童腹中蛔虫,置米中防生虫,放书柜绝蛀虫。黑籽,谓之“椒目”,既可榨油,又有行水消肿之效。
自汉代来,花椒演绎出许多传说,启引文人骚客吟诗抒情,遂形成一种“椒文化”。汉初,工匠们用椒粉和泥,涂在皇后所居宫殿四壁,取其温暖、香气兼多子之意,于是,把皇后居住之处称为“椒房”。这种椒泥涂壁,后延伸到皇帝的深宅后庭,时人便以“椒房”代指后妃。后来,那些文人墨客从“椒房”引出:椒室、椒涂、椒庭、椒风、椒弟等词,皆是一个意思。魏书中记载“后常勒戒表武等日:‘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有骄奢,可不慎乎!’”告诫帝王勿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椒,有圣贤美好之意。史书上用“椒桂”、“椒兰”词,比喻圣贤者和自己所敬爱的人,因椒与桂花、兰花都是芬香之物。“椒涂”一词,还指用花椒布撒的道路,取芳香之意,喻人走仕途显贵之径。
用椒花浸制的酒叫“椒酒”,香气袭人,味淳浓郁,古时年节方饮用,或用来招待贵客。
花椒虽山野自生,但有的因水土气候,不生花椒。由产地不同,古时把花椒分为蜀、秦两种椒:产于蜀地的蜀椒,又名川椒,树冠小,古称“蘑藙”,果实赤色者善;秦椒,树冠大,古叫“檓”,多产于甘陕交界地,果实细小者上。
山野自生的花椒,经勤劳聪敏的劳动人民长期移植,培育,向着人们的意愿演进。在历史文化名城,太史公司马迁故里的陕西省韩城市,祖祖辈辈的农夫们将蜀椒移植于本地,与当地秦椒同生共衍。山风荡情歌,蝶蜂架恋桥,秦蜀两椒结“良缘”;人工培育,年择代选,扬弃各椒之优,便形成果实粒大,颜色赤红,香味郁烈的韩城大红袍。大红,特红之意;袍,外壳之状也。以其味浓烈郁香而冠盖全国,倍受市场青睐。这种浓郁的香味程度如何?笔者曾带数十斤此椒,乘火车外出。不料,放在行李架上包得严严实实的花椒,竟使后边六,七节车厢的乘客嗅到郁香味儿。有位新闻界朋友的亲戚,从台湾来到大陆,临返台时,将一包花椒带回家。很快左邻右舍们闻味奔来,每人一撮,哄抢一空。西安名吃“牛羊肉泡馍”,吃着喷香,嚼起有味,何故?那是“大红袍”增添的香味!其实,真要体会它浓郁味儿,不妨请您一试:以半粒椒,咬舌尖舔,瞬间,香味儿由舌尖窜到根,一时半日,您其味不解。
大红袍花椒喜温,耐旱,怕风涝灾害;宜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海拔1000米以下低山丘陵区栽植;在深厚肥沃的中性或沙质壤土上生长良好,而石灰性土壤中生长尤佳,结实多。韩城市属暖温带,历年春旱,伏旱较重;80%地区属山丘地,海拔多在700到1000米间;山丘之地为肝泥土,拌有零碎料姜石;年降水量为590毫米上下,这些都是花椒生长的好条件:春旱,正是花椒树蓄势积力时;伏旱,恰是避涝防狂长,养分集于果的当儿;料姜石属性焦,与肝泥土拌和一起,是标准的石灰性土壤,加上燥热的鸡、羊粪做追肥……,这些便是大红袍浓烈郁香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