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对红宫灯(随笔)
文/赵雪峰
那天某店开业红灯高挂,这让我猛然想起几年前被拍卖的那对天安门宫灯来。
当年有关部门把一对曾长期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宫灯公开拍卖,人们翘首观望。在拍到1380万元的天价时,台下一片哑然,全场把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一位农民企业家脸上。这位当时经营北京百亭鱼乐园的浙江籍老板鳌头独占,竟得了那对宫灯。从此人们知道这位农民企业家的名字,也知道了一对宫灯的价钱。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举牌喊价买下宫灯的人的名字,却牢牢记住了1380万元宫灯的价格。
后来有消息说,那对灯笼从拍卖会结束之后就被套上了布罩放置于车库当中。那位当时勇敢而不失轻率地喊出1380万元天价的老板也因那次的壮举而债务缠身,最终无力偿还,企业濒临倒闭,只得将北京百亭鱼乐园转让他人。
1998年10月间,又听说这家企业的新主人把这对宫灯拿出来公开展示,供游人参观。如今这对宫灯是亮是熄,暂且不表。
单说那位老板,不知当时的动机是什么。或许是为了追求广告效应;或许是为自己企业树立一个高大形象;或许是出于好胜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或许是推波助澜把拍价喊大,结果窝到自个手上。
不管是其中的哪一种“或许”,最后的结果是自己栽了。
谁都知道广告的作用,谁都懂得形象是一种资源。搞企业、做买卖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宣传自己树立自己,但是这种宣传与树立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多大的能力,释放多大的能量。人们常说,天上刮风下雨不知道,自个儿兜里有多少钱自个儿不知道?不考虑自身的能力硬撑着去干冒险的事,终究是得不偿失。
如果是追求广告效应,或是为树立企业形象,这种做法虽然有些冒失,毕竟是出于良好的愿望。假如是争强好胜,这样的结果是不值得怜惜的。倘是只顾显摆不考虑后果仅仅满足一次赌博者胜利的愉悦,那么,别说是1380万元,就10个1380万元也不在话下。只要眼前不丢面子管他日后是否债台高筑。这种不量体裁衣的做法,到头来捉襟见肘的形象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唾弃。
倘若是为了推波助澜,把价喊高了,最后反倒误在自己手中,更是自作自受。商场就是战场,拍卖场上的商战犹为酷烈,虽说是“兵不厌诈”,但是见好不收的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