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猛犸能克隆吗
文/秦德岐李德平
10月底,科学家从西伯利亚冻土下挖出一头保存完好的猛犸,该史前动物能否克隆一事颇受科学家和媒体关注。
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罗扎诺夫、古生物实验室主任库罗奇金等专家介绍说,已经灭绝的古哺乳动物猛犸,亦称毛象,属长鼻目,体披棕色长毛,门齿向上弯曲,大小近似现代的象。新出土的猛犸是法国考古队与俄学者于1997年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泰米尔半岛发现的。当时牧民扎尔科夫兄弟俩偶然踩到猛犸裸露在地面上的门齿,故该猛犸被命名为“扎尔科夫”。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地带曾于1947年和1977年相继发现被封冻的猛犸,但这次发现的猛犸保存最为完整,而且猛犸身下藏有极其完整的水草。
俄学者指出,这头猛犸的发现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美国等国的科学家相继前往考察。经初步鉴定,该猛犸生活在2万年前,是在47岁时饿死的。俄科学家将其视为国宝。为使挖掘时不受损伤,近一年多来,研究人员费了很大力气开凿出含有猛犸的重达23吨的巨型冰坨。冰坨由直升机运往东西伯利亚西北部的哈坦加,该地建有猛犸博物馆。猛犸被保存在零下15摄氏度的恒温冰窖里。科学家将采用先进手段使冰坨一点点融化,直至裸露出皮肉俱全的猛犸。
在被问及据传美国一家实验室计划于2000年4月开始对这头猛犸进行克隆一事时,被誉为俄古生物学权威的罗扎诺夫笑着说这是不可能的,猛犸不会复活,科幻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古动物漫步的镜头至少现在还不能实现。冰冻的古生物遗体中至今尚未发现含有完整遗传物质的细胞,在猛犸身上亦难找到,因此也无法克隆。美国、德国等国的一些科学家曾在90年代初期和中期,花费很大人力和物力企图复活史前动物,然而未有任何结果。至于若干年后能否使灭绝的动物复活,则另当别论。现在应当做的不是克隆猛犸,而是破译猛犸的基因。就像科学家破译人的基因一样,破译猛犸基因在古生物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采访结束时,科学博士阿加贾尼扬带领记者参观了研究所下属的古生物博物馆。该博物馆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博物馆之一,在这里宛如置身古生物王国。学者着重讲解了有关猛犸兴亡的历史:猛犸约在1.1万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后来严寒的气候导致猛犸灭绝。据考证,4000年前的弗兰格尔岛上曾生存着最后一批矮种猛犸。专家认为,猛犸灭绝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也不能排除人的因素。人类在石器时代大量狩猎猛犸,以获取肉和皮毛,致使这一动物数量日益减少。
从猛犸不能克隆的事实,人们似应有所启迪:人人都应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尤其是要爱护那些濒危动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