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26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青春自有凌云志 石油之光映风流 威震三秦竞风流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青春自有凌云志 石油之光映风流

——省石油集团公司延长油矿川口采油厂世纪末艰苦创业记事

延河水出延安城东沿山根蜿蜒十多里,至二十里铺后突然一个向北转弯,将东川就此划开。十多年前,一群炼焦人在此处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当时看来还算气派的钢骨混凝土大桥,将恒古被河水分开的两岸连在一起,欲以南岸川口沟出产的煤炭炼焦。最终却未能成功,但此后不久,却有一伙石油人悄然跨过大桥在距沟口约四公里的一所荒废的场院里安营扎寨:高高的井架竖起来了,柴油机的轰鸣驱走了往日的孤寂,这伙百年老矿的勘探生力军将山沟面目彻底改变了——数年后的世纪末,每天有几百辆的机动设备在忙碌,每月有价值超过1500万元的原油运往炼油厂;一栋栋楼房平地而起,一个个大型储油罐耸立山腰;当初数十个人的队伍壮大到六百多人。就是他们,这些功臣油矿的继承,在九九年生产原油16万吨,实现利润3253.99万元……这一切,不但标志着川口采油厂这个投入大规模开发仅仅三年的整装油田,在创业者的智慧和汗水的呵护下,终于风雨无阻地壮大了,而且也使她所在的百年老矿——省石油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最大原油生产企业延长油矿管理局在新千年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新千年的钟声余音犹在,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让我们再回眸,川口石油人,那些曾历经风吹雨打却难掩去的风流!

面对新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曾有的余痛隐隐的挫折,埋头苦干的川口人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做好上产基础准备工作,以自己无可争议的实力挥去了笼罩在延长油矿万名职工心头的阴霾,争取到了发展壮大的权力。

经过几年,尤其是九二年到九四年初的大面积详细勘探,川口油区方圆六十多平方公里油藏范围已清晰可见。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开始投入正式的上产开发。因为一个整装油田的开始建设,还必须经过一个严谨细致、科学合理的试采阶段,以进一步精确测算油区的实际储量,同时试用各种经济实用的开采手段,以最终确定油田的开发价值和方案。为此,九四年初,做为一个独立的试采单位,川口试采大队正式从勘探部门分离出来,由川口采油厂现任党委书记、厂长冯虎群担任队长。

竖起大旗,自有吃粮人。尽管那时候,川口油区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一间房屋,甚至十多间做为办公室墙皮斑驳的平房也是租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那些渴望创业的人对此热土的向往。何况,与延长油矿所属的各厂矿相比,川口油区山清水秀,加之地处延安市郊,交通便利,当然成为众多石油人特别是青年人理想的投身献计之地。于是,至七月底在职职工猛增到上百人。他们的参战,带来了新的战斗力,当年产量即突破了万吨大关,此后,一年跨跃一个台阶,九五年跃上两万吨,九六年超过三万吨。

然而,而对成绩,川口石油人没有沾沾自喜,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是试采,是与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可采储量的确定和开发方案的科学设计。这副千斤重担自然落在了技术人员肩上。一批最大年龄三十出头的年青人翻山越岭,看地形,测产量,做设计,风里来,雨中行,凭着满腔热情和丰富知识,终将这六十多平方公里的油藏和地质情况了于指掌。

为了确保国家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此后,他们又多方奔走,与原石油有关权威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初步描绘出了一个科学的开发蓝图:即开发上产四年实现年产十五万吨规模,采用延长油矿尚未掌握的油田前朝注水技术,辅之以不断完善的压裂施工,以及投资预算、利税总额估测的开发方案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批复和支持,三百多名试采职工以巨大的热情,满怀的信心,期盼和迎接着上产创业期的到来。

然而,好事多磨难,那时那刻,延长油矿管理局的决策到迟迟没有明朗。原因何在?

其实,只有延长油矿人自己明白,那个时期,延长油矿于九二年到九三年之际投入开发的另一个油区——位于子长县北部的子北试采指挥部,经过连续四年的投资开发,产量却始终绯徊不前,吨油成本更是居高不下,也无任何效益可言,给涉足市场经济尚浅的百年老矿的产能建设、原油生产,甚至生存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厚厚阴云。在种种补救措施短期内难收奇效后,川口油区的上产自然被这种受挫的情绪所困顿:投资计划四个多亿,可不是个小数目。一时间,关于川口油田命运的传言四起,但均不是好消息。而且似乎得到除川口试采人以外许多人的认可。

但是,当初的川口油区当然有其本质上区别于受挫者的过硬方面:年产量3万吨,已远远超过了子北;成本逐年下降,效益在各整装油田中已属于中游;单井产量,在采用了新的产能建设技术后,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加上油藏区域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等自然因素,对内行的石油人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石油人不注重推销自身,他们在艰苦的创业中平静的等待着。

九七年春节刚刚过去,延长油矿党政做出了一个对川口油田乃至整个管理局命运攸关的正确决策:川口油田按设计的开发方案立即投入开发。

川口石油人用自己的战斗力,热情、决心,更重要的是实力,为自己争得了发展壮大的权力,也为勘探试采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百年老矿的厚厚史册翻开了新的一页……

世事没有通坦之途,也不会一路顺风,满鼓风帆的采油厂战舰启航的次年,即遭遇了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波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市场疲软洗礼。风吹雨打,更显风流!

九七年三月,历经曲折艰难的川口油区终于迎来了撒队建厂的光辉时刻,采油人积蓄已久的力量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底,原油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达到了六万吨,利润也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创下了新的记录。于是,一个新的提前一年实现十五万吨开发规模的更大胆的计划在生产实践中修正而诞生。按此计划,采油厂将在接下来的九八年实现整装油田年产十万吨左右规模的突破。

雄心勃勃,意气风发,面对长久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窘迫境况和空前的发展机遇,没有人更怀疑这个计划的可能性,采油厂人要甩开膀子释放能量去创造期盼已久的美好未来了。

他们全然没有料到,此时此刻,正有一场疾风暴雨从各个方向,向着黄土高原,向着谋求“重振与再创”辉煌的百年老矿,还有她那新生的羽翼未丰的采油厂袭来。九八年开春,仿佛一夜间,石油市场开始大败退,原油、成品油溃不成军。最低迷时,国际市场每桶原油跌至九美元多,几乎只有稳定时的三分之一。在延长油矿成品油销售处,成品油也曾被迫以每吨低于成本四百多元的价格销售,而且常常是赊帐进行。目的只有一个,降低库存。

陕西的地方石油工业和川口采油厂一道,面临着一次巨大的生存考验。

在此紧要关头,延长油矿党政决策者们临危不乱,果断做出了“一保生产,二保吃饭,三保不亏损”决策的同时,毅然全力支持川口油田的上产发展。

风雨之际,同舟共济为至浅至真之理。川口采油厂人也以对老矿的挚爱之情,识大体顾大局,已开工上马的生产基地部分项目该停的停,该缓的缓,将万名职工勒紧裤腰带挤出的有限资金,一心一意用来搞生产。而五百多个拖家带口的职工,继续在川口沟内或延安城区租房居住,早晨六点多顶着星星准备上班,晚上摸黑回去的日子暂时还不能结束。

无条件的牺牲换来了果实累累。年底,原油产量一举突破了十万吨大关,生产原油十万四千吨,利润超过一千五百万,创造了百年老矿史上一个空前的上产纪录。

危急危机之际,采油厂人以自己继承的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光荣传统和勘探试采中磨练出来的压不垮意志,再次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为延长油矿渡过难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自己在疾风暴雨中树立了无可阻挡的信心。九九年,在延长油矿全年实现“原油生产、加工双八十万”号召的鼓舞之下,一鼓作气生产原油16万吨,比上年增加55794吨,增长率为53.54%;实现利润3253.99万元,完成计划的123.58%;总成本比局里的要求节约了200.96万元。与此同时,生产、生活基地建设项目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曾经只是一些美好的期盼,现在正在创业者的勤劳双手下,一点一点的摸得到了。

编织成功者头上花环的鲜花往往是用汗水浇灌的,而汗水又注定是苦咸的。一个世纪,一个千年的最后几年,在川口油区这块炽热的土地上,耀眼的光环后面,我们又怎能忘记……

川口油区从最初的年产几百吨,至世纪未的十六万吨,产量增长了近300倍,期间,除了各级领导自始至终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外,采油厂的发展史就是一群热血青年与自然和困难搏斗的奋斗壮歌。

有一首歌唱道:难忘记,难忘记过去的岁月……

当初租来的办公区和院子,杂草丛生,掩过头顶,爬虫出没,一片破败景象,初来者怎能忘记?

铲去了衰落,建起了小食堂,贮存了大堆的方便食品,几间破窑洞里安了家,创业者可想到了今天?

初夏时,一场早来的雨,将整个油区的土路冲得七零八落,那刻,全队百十号人,去了两卡车从河道里搬运大片大片的砂石。满身满脸的泥水,乐呵呵的笑声留在了山山峁峁。

深冬的夜晚,一场厚厚的雪笼罩了整个山川。下班了,没有人说要回家。挤在队长办公室里,红红的炉火旁,扑克,象棋,吵吵嚷嚷。夜深了,一声令下,大小车辆全部出动——雪夜,柴油机是否还在转动,转数够不够,那是石油人的脉搏啊!

川口石油人就这样点燃了他们辉煌的开始。

怎么能忘记?上产初,产能建设的核心环节,大型压裂引进后,在川口人手中怎么也不顺手,无休止的重复一整套建设油井程序,成功率一度跌至五成。一次次的寒冷,一次次的无言,憋足了劲,艰难的探索,失败的耻辱一朝雪洗:九八年成功率超过九成,九九年达96.2%。川口人在大型压裂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加速了延长油矿的产能建设进程。现在,管理局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大型压裂机组,该技术在延长油矿全面开花结果。

怎么能忘记?九八年冬,川口油区开发方案的支柱——油田注水工程刚刚试注了几个月,即发生了堵注:压力很大,注水却不能进人地层。瞬间,本来就颇有争议的注水前景引来了许多好心的担忧。关键时刻,局长赫宇亲自下来,召开专题会议当场拍板,解决资金100万,引进成熟的经验,加以消化吸收。九九年开春,具体实施后不但堵注在一个月时间顺利解除,而且又投注了四口井。尽管注水是一项相当复杂涉及面广的艰辛工程,其效果由多种因素决定,可毕竟,采油厂人在这个延长油矿尚未成功的希望领域里迈出了扎扎实实的第一步。

吃苦耐劳,连续奋战原来就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然而奉献者的精神却足以憾天动地。井下大队供水组的水伙子们,在任务紧张的时候,无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曾经无数次二十四小时坚持野外作业,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邻近的农民家中吃口实实在在的风味餐。两年多时间,他们中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受表彰奖励的先进:封建仁,赵学军,康永宁……

厂油建科铲车驾驶员朱彦林,三年来,硬是将铲车前的高硬度合金铲牙磨去了近三寸!九八年元月的一天,新井区赵家沟道路受阻三天不能畅通,给生产造成极大严峻的形势,分管生产工作的副厂长王明清一声令下,亲自督战,一个通霄下来,小朱的庞然大物硬是辟开山坡,开通了一条长四百米的新路。

至于采油大队的职工,他们的吃苦耐劳更是常人无法想象。九九年中期,产能建设一度吃紧,加之进入后半年,延长油矿根据市场好转这一形势需要,按照省集团公司总体部署,及时调整了生产经营各项计划,采油厂的指标任务相应水涨船高。为此,包括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的全厂职工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到更加繁忙的工作。采油大队泵油车驾驶员李强连续一个月也没有回家,连同是本厂职工的妻子也一个礼拜没见过他的影子。直到他须发斑白的爷爷和父亲找到厂里,才知道那个月,他因为负责几口新井,产量高,往往需要夜间出车,因而回不了家。同样是驾驶员,刘永忠每次出一趟车,都要经过家门口,而且他卸油的选油站与家仅一桥之隔,可那段时间,他也有过三天未进家门的经历,休息一会儿的地方是处于交通咽喉之地的小饭馆,因为,他们的领导也在那儿二十四小时指挥。难怪,年底管理局的功劳薄上,记下了惠忠利,这位九九年平均每天出车五趟以上,年泵油超过万吨的泵油大王……

也许有人会想,这样一味的工作,多么枯燥单调!可实际呢,年轻人的热情奔放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苦累永远抑制不住的。几年来,采油厂人在无任何文化娱乐设施的情况下,文体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蓝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长跑等群众性体育赛事从未间断。在局里举办的各种文艺调演、演讲、健美操等活动中,连夺大奖。这些自然与厂党政工团一贯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此外,厂里还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一些献爱心、服务社会活动。从九八年起,厂里职工为川口中学的十名贫困学生每人每月捐款100元。至于油区内的一些孤寡老人,采油厂党团组织从九七年开始,即不间断地为他们洗衣,挑水,送面送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首开了“井场周边植树,绿化井场”的先例,九八、九九年连续两年,在300多个井场植树7000多棵,为石油工业的环保事业开创了新的思路。唯其如此,因而尽管川口采油厂目前的各种硬件与各矿相差很远,仍然在九九年创建局级文明单位中获得了评委们很高的评价。

许许多多,轰轰烈烈、委委婉婉,怎么能忘记这些凝结了智慧和汗水,奔腾着热血和激情的往事呢?披戴着新世纪的辉煌,沐浴着新千年的光华,让我们再回眸,川口石油人,世纪末风吹雨打掩不去的风流!

(撰稿:李长友刘大龙摄影:刘宝林组稿:成培德潜小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