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重点突破优势项目
西安市要打体育翻身仗
本报讯 近日,西安市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并确定了2000年的体育工作要点及奋斗目标。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西安市的体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全国第四届城运会上,西安市代表团运动成绩创历史最好水平。但是由于多年来体育事业基础比较薄弱,基层体育设施落后,后备人才匮乏,全市体育运动水平与该市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还不相适应。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西安市决定经过5年艰苦努力,逐步深化体育改革,打好全市体育翻身仗,使群众体育工作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在2002年省十二届运动会上,要继续保持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领先地位,在2003年全国五运会上,以本市运动员为主参赛要夺取优异成绩;全市建成10个省级体育先进区县、30个体育先进社区、100个“社区全民健身广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00万人,增长3%;13个区县都要建一所青少年体校,在全市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训练体制;每个县城新建成或改建一个标准田径场,每个区县建成一个室内训练房。
为了活跃市民文化体育生活,全市每年要开展一次“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5次以上示范性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和10次以上高水平赛事,丰富“假日工程”,并定期举办中学生运动会、机关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努力搞好环城公园、大型广场、居民小区的绿地环境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活动场所,并办好具有古城特色的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传统赛事。
到今年年底以前,13个区县都要把青少年体校恢复和建立起来,纳入9年义务教育序列。到2003年,全市青少年体校在校训练人数要达到1500人以上。市上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后备人才专项基金,集中力量发展田径、游泳、射击、摔跤、柔道、乒乓球等6个项目,实行重点突破。市级体育事业费用2003年要达到全市人均2元,各区县也必须把体育事业纳入财政预算,到2003年人均达到1元,个别经济发展较慢的县最低人均不少于0.5元。要继续建设、完善城运村工程,充分发挥城运村的综合功能,使其逐步成为全市体育运动的主阵地。
本报记者 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