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三乱”何时不再乱
乱收费、乱罚款和乱设卡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一大顽症。党和政府曾三令五申并采取多种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狠刹“三乱”歪风,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在一些地方,“三乱”之风又在悄悄地刮了起来,且大有蔓延之势,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乱”又在兴风作浪
“三乱”作为一种违纪、违规、违背民意和民心的行为,早已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反对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在一些地方,有些人又玩起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路吃路、靠桥吃桥的鬼把戏,擅自投起了一道道关卡,私自定价收费;有些地方,以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为名,打着自愿捐款,奉献爱心的旗号,行敲诈勒索之实;有的地方,以办实事,兴办爱民工程为名,公开向群众摊派钱物;还有的地方,打着修桥、筑路、防洪救灾、办教育、搞治安联防等招牌,任意克扣干部职工的工资,收取各种不合理的费用。人们惊呼:“胡汉山”(三乱)又回来了。
“三乱”抬头原因多多
“三乱”虽经多次整治,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我行我素,禁而不止,有其十分复杂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公办事,“法不执众”的心理支撑。有些人认为乱收费、乱罚款,是集中财力为民众办实事,即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是,明知许多收费项目违背了国家规定,但片面的认为又没有落入私人口袋,即使上边追查下来,大不了是集体承担责任,伤不着任何人的皮和肉,由于受“法不执众”的思想支配,而造成了‘三乱’之风越刮越大,越刮越乱。
二是地方保护,部门利益的驱使。由于“三乱”是不费力来大钱,无本万利的“大好事”,因此,一些地方和部门便从自己的“小团体”或局部利益出发,大行“三乱”之道,沽名钓誉,巧立名目搞“创收。”
三是左右看齐,相互攀比在作祟。一些系统对不准“三乱”的禁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想出种种借口乱收费、乱罚款、乱设卡。并且有一处兴风,其它地方也闻风而动,一蜂而起。由于相互攀比,相互看齐,有一处乱,其它地方也跟着乱,以致“三乱”之风在一些地方迅速抬头。
狠刹“三乱”刻不容缓
“三乱”之风的抬头,不仅加重了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局,必须彻底加以整治,决不能让“三乱”之风蔓延。治理“三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不断加大监管和惩治的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检察、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的作用,以政府牵头,组成专门班子,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在管理督查的组织力量上做保证。二是建立和健全综合监督网络,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以及信访、新闻媒体的作用,把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统一起来,通过有效的职能监督,使“三乱”真正成为过街的老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住“三乱”的歪风,真正使“三乱”不再乱。 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