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三大语言
文/徐家林
1999年是我国股市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沪深两市双双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上证指数从年内最低的1047点到最高的1756点,上升67.72%;深证综指从308点到528点,上升71.43%;两市日成交金额从最低的25亿元猛增至833亿元,暴增3232%;股票市价总值从去年的19600亿元,创纪录地达到过31000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去年的24.52%,迅猛地提高到36%。
如果从1989年6月的最低潮算起,中国股市的这一轮牛市已整整走了10年,创下了指数、成交量、股票市值总价三个历史新高。
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股市正酝酿着一次重大质变。那么,中国股市未来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预言一:政策市的终结
中国股市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政策市。1994年的三大救市政策、1996年12月发表的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等等都是证明。但同时必须看到,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特别是近三年。
—1996年底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以后,尽管市场下跌了30%,但调整仅仅2周就结束了。以后大市以更加顽强的态势一路单边上扬,并于三个月后创下新高。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有关方面一直在采取降温措施,有所谓“13道金牌”之说,但市场毫不理会,直到它把自身的上涨动量消耗完毕才真正:罢手。
—1998年到1999年5月,面对日益疲软的市场,有关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发行证券投资基金等,但市场疲软依旧,千点大关屡屡面临重大考验。大量资金闲置于场内外,就是不肯入市。
去年的这波行情,明显地受到最高管理层的高度呵护。无论是6月15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力度、语调,还是相应的政策力度,都远远地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但行情力度却是1994年以来最小的,持续的时间是最短的,而且从超强市到极弱市的演变速度也是最快的。
所有这些表明,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政策使用频率的过多、过快,政策对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正在迅速减弱。
预言二:单纯靠供求关系推动的牛市将不复存在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的普遍法则,任何一轮牛市行情,从本质上说都是由需求大于供给所引起的,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发达股市与不发达股市之分。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不发达股市因市场规模较小,只要很小比例的社会资金进入,就能带出一波大行情来,因此也更容易因短期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上升行情。而发达股市由于市场规模较大,股票市价总值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只有在较大比例的社会资金进入股市时,才会走出大行情来。而要吸引广泛的社会资金,股票自身的投资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价值吸引投资,投资推动大势,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股市,过去的市场规模一直较小,牛市的主要动力往往来自于供求关系,而不是股票的投资价值。按照预计的7.6%增长率,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估计在85600亿元左右,而股票市价总值目前已经达到了31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36%。没有较大比例的社会资金进入股市,已经难以推动大市走出较大的行情了。
预言三:投资理念向价值回归
股市是波浪式前进的,而投资理念是螺旋式发展的。30年河东,30年河西,不仅是中国股市的规律,也是世界股市的规律。
回顾近6年的中国股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螺旋:所有的概念、题材都已像流行色一样风行过,但每一个都摆脱不了“再而衰、三而竭”的命运。历史的螺旋转了一个圈,正在向股票投资的原点——价值——回归。
在上述这些重大变化到来之前,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随时准备打破过去几年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包括分析思路、选股理念、操作方法、研究视角。因为在重大的变化面前,“昨天的成功就是未来失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