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给药泵给患者带来麻烦
医院厂方谁负此责
本报讯 一台植入病人体内用于化疗的给药泵,在使用了仅二个多月后竟坏在腹中,给病人带来诸多的痛苦和麻烦。对于此事的责任认定,病人家属奔走于医院和药泵生产厂家之间近一年,仍未得到明确答复。
去年1月,省商检局王纪华在西医大第二附属医院被诊断为胆总管癌,病人接受了大夫在病灶部位植入药泵进行给药化疗的建议,药泵是由该院某教授提供,陕西省科联新技术开发中心研制的KL—Ⅱ型抗癌药泵。不料,3月8日,当大夫第四次向泵内注药时,病人出现不适,病灶部位结成一大硬块。5月15日,大夫再次注药时,病人疼痛难忍,深身发抖、冒汗,化疗不能进行下去。大夫讲,皮下埋植的药泵坏了,化治不得不中断。
药泵在植入体内仅二个多月,注药使用仅三次就出现问题。病人家属认为,该医疗器械不合格,随与药泵生产经销方陕西省科联新技术开发中心取得联系,却迟迟得不到答案。最后,中心负责人称,需要将坏在腹内的药泵取出鉴定,才能弄清事故责任。
今年2月29日,患者王纪华再次入院接受“取泵”手术。在厂家、家属均在场的情况下,医生将药泵取出检查后发现,药泵体上的穿刺窗口已从卡盘中脱出,故注药后药液外漏至皮下,引起皮下组织坏死,导致患者疼痛不适。
那么,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何在?记者日前来到位于西安市小寨大兴善寺西街17号的陕西省科联新技术开发中心采访,中心张经理告诉记者,该中心是省科委下属的一家集体企业,生产的KL—Ⅱ型皮下植入式给药装置(抗癌药泵)是经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注册,自1990年投入市场来,共销售了1万多件,从未出现此问题。至于患者王纪华所植药泵出现的问题,其原因估计有两点:药泵质量确实存在问题;医生在给药过程中操作不当。KL—Ⅱ型抗癌药泵要求每次给药后,严格按使用手册要求进行“肝素封闭”,否则会出现导管凝血、堵塞,给药时穿刺窗口外翻的现象,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的问题,我们将与省卫生防疫站、病人家属及医院四方联系,进行产品检测试验后确定贵任方。对于此事件结果,本报将追踪报道。
本报记者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