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扶贫”观到市场观
——对西部开发软环境的思考
作为贵州省科教顾问的刘锡良教授,在与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部分贵州代表座谈西部大开发时谈起,在西部某地,上一个项目手续繁琐,最多时从申报到批准竟要盖上200多个公章。这200个公章“砸”出的话题,引起了一些来自贵州从事具体工作的基层人大代表对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深思。
代表们说,西部大开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里,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观念上切实改变对吸引外来资金的重视程度。一些代表谈到,现在一些地方对外招商引资时,十分热情,但往往不能提出详尽具体的投资论证计划,不能让对方感到确实是互惠互利,有利可图,打消了不少投资人的积极性。而有的地方又把投资环境说得天花乱坠,投资前,许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形容了许许多多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一旦投资到位后却不是那么回事。投资前热情,投资后无情,说话不算数,不少地方存在这样的问题,伤了投资者的心,使后来者不知这“水”有多深,望而却步。代表们呼吁,西部大开发国家的政策性资金是不可能投入过多的,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吸引外来资金,这个软环境不整治不行。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代表对记者说,东部企业西进的最大吸引力是市场,而不是国家的优惠政策,因此东部企业最为关心的就是西部的投资环境。鲁冠球坦言:开发西部要从过去单纯的“扶贫”概念转变为确立市场观念,达到双赢的目的。现在不少东部企业有投资西部的打算,但大多还在观望,主要是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