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14日
社会新闻
02

奋发开拓绘蓝图

——记陕西省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刘锡英

古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宽敞的高新路两边高楼林立,各种风格,错落有致的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一栋24层高的“世纪公寓”十分引人注目,它就是陕西省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这是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集物业管理,建筑装饰工程和装饰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企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由成立时的3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1005万元,成为陕西省效益最好,开发面积最大,开发小区最多的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由它们建设开发的糜家桥小区等11个小区,总建筑面积规模达60多万平方米,成为国家建设部在西北地区唯一试点小区。

站在11层临窗远眺,这里视野开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鸟瞰脚下,糜家桥小区一栋栋高楼正拔地而起,高耸人云的塔吊在紧张地施工,机器轰鸣。看到这一派蓬勃景象,回想这两年来,为使企业起死回生走过的艰苦历程,总经理刘锡英又一次感到了历尽艰辛走向成功的喜悦。

身为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作为一个女性,刘锡英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品质。她是个典性的事业型女性,快人快语,办事果断,作风泼辣,事业心强,能吃苦,具有百折不挠的气概。也许正因为她具有这样的品质,组织上总是将她调来调去,两三年换个单位,每次交给她的都是没人愿去的烂摊子,而她就象战场上专打硬仗的将军,每次都不负使命。一个个濒临倒闭,亏损严重的企业在她的手中调理一两年,竟无一例外的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了。

她是1998年2月来陕西省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当时这个公司别看招牌大,却是个空壳。公司帐上仅有20多万元,资金十分困难,前来要帐的络绎不绝。公司欠银行利息1000多万,拖欠税务局各种税款290多万,还欠建筑公司的工程款100多万。而公司本应收回的资金却长期收不回,在外投资总共3000多万,好多年了,至今连本钱都收不回,更别说收益。盖好的房子卖不出去,卖出去的房子收不回款。本应开发的项目无法启动。内部管理混乱,职工上班没事干,打麻将、漂三页,有的干脆不来去炒股。遗留问题又成堆,新老小区住房子住多年了,房产证一直没办,住户意见大,三天两头来找。糜家桥小区住户已住多年,可用的一直是临时电,别说夏天不能用空调,就是用电高峰期连照明用电都保证不了,住户经常骂爹、骂娘。公司成立十几年了,整天给别人盖房,而职工没有自己的住宅。

就这样的现实,就这样的境况,公司的干部职工是多么盼望上级给他们派来一位有能力的好领导,派来一位能披荆斩棘走出困境的带头人啊!

1998年2月,初春的风还夹着寒冬的凛冽,陕西省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新任总经理走马上任了,全公司都惊愕了,女人,居然是一个从来没干过这一行的女人!失望的寒流猛烈地袭击着每个人的心。于是大家用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她,似乎在无声地说:“看你能撑多久。”有些人甚至要省物产集团领导重新考虑公司总经理人选。

刘锡英虽然事先了解这个公司的困境,但没想到困难到如此地步;她虽然知道这里的工作难度大,但没料到情况如此棘手。但刘锡英毕竟是刘锡英,她30出头就在长安县先后当物资局、商业局副局长,十几年领导岗位的锻炼,啥阵势没见过。加之从1991年起,她又先后担任西安市旅游副食品公司党总支书记兼总经理,西安市食品总公司(肉联厂)当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省建材总公司总经理。这些没一个好单位,遇到的困难不比这小,她都挺住了。旅游副食品公司竟有五任新经理被任命后,见到是个拦摊子不愿意上任。结果她去了,也因为是女人,不被信任,有人连她办公室的牌子都打下来几次,她没有退缩,大胆推行“国有民营”,不到一年就改变了公司的面貌,在市商业系统引起轰动。两年后一纸调令又让她当西安市食品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这是个连年累计亏损,累计贷款5000多万,有4000多名职工,濒临破产的大型企业,同样因是女人而被人轻视,怀疑。她大刀阔斧进行三项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内部实行资产承包,强化科学管理,仅1年零8个月,就使这个企业起死回生。最终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尊重和佩服。

职工不了解她,对她产生不信任是正常的,要取得职工的信任,靠的是实干的成绩,而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自我表白。因此她不动声色,抓紧时间搞调查研究,和班子每个同志谈话,与中干探讨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员工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深入地调查研究,不仅使她对房地产行业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且多年的领导工作经验使她很快找到了企业处于困境的症结所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她都在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对策。经过反复考虑,她终于拿出了自己的锦囊妙计。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她终于从企业存在的销售不畅,信誉危机,服务不周,开发停滞,清欠不力等诸多问题中理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她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销售为重点,以启动工程为突破口,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整体发展”的经营战略。在具体策略上,她提出三点:一是在狠抓销售的同时,加大清欠力度;二是在抓好新项目开发的同时,搞好物业管理中的配套服务;三是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关心职工,解决职工关心的住房问题。

在领导班子会上,她的意见一“亮相”,首先得到党委书记邢德贵和副经理罗建等领导班子成员的支持。他们认为刘锡英对问题抓得准,提出的办法切实可行。在大家又补充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后,一整套实施方案就这样出台了。

为了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她首先把销售和清欠作为突破口。迅速提出商品房销售和清理外欠资金两手抓,一手抓商品房,拆迁安置房的销售,加紧盘活存量资产;一手抓清收外欠,促使资金回笼。对糜家桥小区现有4500平方米商品房的销售,采取调整价位,租、售结合,先租后售等办法,尽可能减少商品房空置率。在拆迁房的销售中,他们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就收回卖房款300多万元,清回拖欠房租费3万多元。针对许多售房款没有及时收回的现状,他们加大收款力度,公司派人上门逐户催交房款,每个人有任务、有指标。经过努力,共清回资金230万元。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由于过去投资项目有问题,这一笔笔钱都给陷进去了,如不及时清理,再拖下去可能血本无归。她及时调整策略,对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重点在清欠上下功夫,采取下任务,定指标、以物抵欠,以房抵款,以车抵款和依法清欠等多种方法,共清回资金900多万元。由于她领导有方,措施及时、得力,公司资金短缺的状况很快得到了较大缓解。

“求真务实抓销售,盘活资金保工程,狠抓机遇求突破,形成特色促发展”按照这一思路,在资金缓解后,刘锡英及时把精力投入到工程开发上来。1998年3月份她在宝鸡参加省房地产工作会议后,敏感地意识到国家要启动房地产市场,经过几年低潮的房地产业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按当时规划,公司有一个五栋高层且与裙楼连为一体的大工程,公司一直没钱开发,而联办单位一听要好几个亿的资金都吓跑了,刘锡英来后,不等不靠,根据市场变化,打破原来框框,大胆提出能否对原有规划进行改动,将高层变成小高层,将连体裙楼与主楼分开,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方案。经与副总经理罗建商量,认为可以按此方案实施。她俩立即与开发区、规划部等部门协商。规划调整后,对投资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有好几家合作单位主动前来洽谈,洽谈十分顺利,一下就签了三四份共同开发合同,工程很快就破土动工了。

公司资金状况改变后,按照年初的战略部署,刘锡英和副总苟小平同志反复协商认为,公司的物业管理配套工作要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后,决定花300多万,在糜家桥小区建一套供电开闭所,彻底解决小区因供电严重不足,居民怨声载道的老大难问题。决定了的事情立马就办,雷厉风行是她的一贯作风。结果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开闭所建成了,公司员工和小区住户感叹地说,十几年来未解决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紧接着,被职工称为贴心工程、温暖工程的“世纪公寓”——24层职工住宅楼,当年就破土动工,去年8月已经封顶。“世纪公寓”使公司职工多年期盼的住房愿望终于如愿一偿。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刘锡英没贷银行一分钱,硬打硬拼,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使企业恢复了元气,走出了低谷,并且一跃成为省物产集团20多个企业中的佼佼者,被评为省物资行业的明星企业。

在企业开发工作顺利进展,生产经营有条不紊,商品房销售形势喜人,清欠工作有大突破的情况下,从1998年下半年起,刘锡英腾出精力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她要重塑企业形象。

要搞好一个企业,彻底改变它的落后面貌,过去那种四平八稳,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老牛拉破车的工作作风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改变经营机制,使每个员工都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危机感,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要改变企业首先要改变人,这是刘锡英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一再证明的道理。

1998年下半年,她按照“主业精干,经营拓宽,分灶吃饭,整体发展”的原则,对企业进行改革。首先调整机构,对性质重叠,业务交叉的科室进行合并、重组,这样不仅压缩了机关人员,改变了人浮于事的现状,而且保证了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转。各部门实行优化组合,对人员进行“三定”,即定员、定编、定岗,做到人少而精,人员专而优。对两个下属公司实行分灶吃饭,两级核算,分级管理,自负盈亏。这样公司每年可减少开支63万元。对富余人员成立综合经营公司进行内部消化,通过优化组合,择优上岗,内部分流,每年可减少费用31.2万元。

其次改革人事用工制度,建立起一套“干部聘用凭实绩,职工上岗靠竞争”的人事用工制度。中层干部聘用采取两种办法,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直接聘用;剩余岗位,按照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通过发表施政演说。在全体职工中公开选聘。通过这种办法,有6名年富力强,事业心强的同志被聘为部门经理或副经理,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下转第四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