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薛希武的无愧选择
文/成培德 潜小莉 赵宗荣
在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到处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院总工程师薛希武同志“百万年薪不动情,赤胆忠心研究院”的事。某日,广东佛山一个厂子的总裁找到薛希武,希望他去该厂合作,答应年薪100万元,并配给高档轿车,花园别墅。重金而前,薛希武没有丝毫动摇,他说:“我离不开研究院,我的一切属于研究院,这里培养了我,这才是我的家”
而对当前商品经济的大潮,金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唯一的追求,高官厚禄,纸醉金迷,不知使,多少人丧失了人生许多美好的东西。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和物欲的支配的人的确堪称道德的典范和人格的样板。薛希武用自己的言行标示了他做为一个共共产党员的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演绎了一个新时代科研人员献身祖国科研事业的赤胆忠心。
上篇足迹
薛希武同志出生于1946年,伴着新中国解放的歌声,他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可以说是从他的少年时代就已在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成了他人生的全部价值观念。正是在这种教育和熏陶之下,薛希武从年轻时代就暗自立下誓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薛希武1970年毕业后,先在兰州军区空军农场锻炼,1972年进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工作,在这里他一干就是近30年,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轻化研究中心主任、所长,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并兼任陕西省日化协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化工学会、化学学会理事。由于他的努力工作和突出业绩,曾多次荣获院标兵,省石化局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1997年还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并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是隶属省石化局管理的一个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石油化工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拥有职工360人,其中专业技犬人员240人,院内设轻化助剂研究所,水处理技术研究所,农化技术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医药化工研究所,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所、机电化学品研究所,石化工程规划设计院等8个院所,并设有一个药化厂和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以及2个中试生产基地,是一家科技实力雄厚研究院。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靠科技顶天,凭市场立地,靠产业发展,凭人才制胜的治院方针,走科技产业化的路子,使研究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奠定了基础。1999年他们的年经营收入达到335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9.8%,利税达61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达200多万元,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正是这种环境和这个环境所创造的财富才使得薛希武对它留恋,对它一往情深吧!毕竟这里是薛希武工作和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单位,它所创造的财富和它的成长是和薛希武大半生的努力和奉献有着有机的联系,所以薛希武热爱他的单位,热爱他的工作,热爱他的岗位。
勤奋好学,不断探索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薛希武多年来除了抓科研管理工作外,仍不忘给自己“添油充电”。在科研实践中,他孜孜以求,苦心研究,他先后在《陕西化工》等杂志上发表30余万字的科研论文,撰写技术报告30余篇。并经常利用开会、探亲,访友的机会涉猎其它与化工,特别是与他研制产品有关的领域,象油漆行业,涂料行业等,不断进行着新的尝试和探索。他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活到老,学到老,应用试验到老。”正是他的这种追求精神,使他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严谨的治学修研精神,并使其成为了研究院出色的科研带头人。
薛希武先后研制了25项科研项目,其中12项通过省级鉴定,7次获得省部级奖励。他研制的农药甲荃托布津1980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农药麦穗宁中试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工业杀菌杀藻剂华科—88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华科——98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所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形成社会效益近5亿元,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石化院的振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薛希武常说:“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培养我长大成材,我的知识是属于人民的,我的一生只有奉献和奋斗。”正是这种高尚的情操,奉献的精神支撑起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作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篇奉献
做为科研工作者,薛希武著书立说自不待言,做为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他又要担负起繁重的管理工作,在这方面,他做得如何呢?让我们走近他,去看看薛希武的管理风采吧!
石化院是我省科研单位改革较早的单位之一。过去一直吃着“皇粮”,“断奶”之后怎么办?当石化院陷入困境之中时,院党委发出了“小步快跑,创新出强,多出产品,全面开花,发展短平快,快出效益,解决生存问题”的号召。时任院研究二室主任和课题组长的薛希武没有徘徊和犹豫,他也喊出:“让院三年走出困境,五载让院步入辉煌”的豪言壮语,同专题组的同志一起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双眼熬红了,他没有退缩,全身被腐蚀烂成血水,他也没有眨眼。通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华科—88。胜利之余,应用试验又成了当务之急,开拓市场迫在眉睫,薛希武又走出实验室,南下湖广,北上首都,东出沿海,西到四川,吃尽苦头,历尽寒暑,跋涉千里,终于迎来了一缕曙光。1990年底,他们就为院里获得了几万元的收益,成为该院当年为数不多的盈利专题组,缓解了当时的经济饥荒,为石化院的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紧接着,薛希武又毅然向院里请战,建议成立“轻化助剂中心”扩大生产规模,院领导对此十分赞赏和重视,打破常规为中心设置了帐号,并注入1500元的流动资金,还借款9万元为中心建成了400平方米的简易平房和生产装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薛希武立下军令状,年底收回全部投资。
这时的薛希武没了星期天,没了节假日,他顶着烈日跑市场,冒着严寒搞生产,夜里做实验,白天忙生产。既当领导又搞生产,既是科研人员又当推销员。机遇被他抢得,胜利属于强者。当年底,他领导的轻化助剂中心为院创收29万元,纯利20万元;次年产量达到28吨,收入181万元,纯收入120万元;1995年生产60吨,创收403万元,纯收入200万元。实现了他“五载让院步入辉煌”的誓言。
截止1999年底,薛希武管理和领导的轻化所为该院创收累计达4914万元,纯收入2132万元,占到了全院总收入的40%以上,他领导的轻化所人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人均税利30万元以上。科技致富美梦成真。这也许也是薛希武不愿离开石化院的一个原因吧,富民兴院,集体致富才是薛希武的选择吧!
薛希武成功了,他的成功源于他超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也使他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仰慕。他一心想着轻化所,一切为了研究院的情操也感染和带动了一大批献身科研,热爱石化的年轻人。如今,在石化院,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精神已蔚然成风,这都与薛希武典范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祝薛希武和石化院的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