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驯服洋设备的能手
——记全劳动模范彭代良
巍巍秦岭,势拔五岳。千百年来,多少人梦想越过秦岭进入蜀地,然“雪拥蓝关马不前,千古魂销蜀道难”。
1995年元月18日,前人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使天堑变通途的壮举——西康铁路秦岭隧道破土动工。为早日打通这一南北交通大动脉,“西当太白有乌道”的秦岭山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台车医生”彭代良,便是其中的一位。
春风骀荡的4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满目青翠的秦岭山脚中铁一局五处秦岭公司机电部彭代良的工作现场。大约六七平方米的长方型工作室里,堆放着各种机械部件,彭代良正神情专注地在操作台上工作,他右侧的墙面上,整整齐齐挂满了数十种机械维修工具。
听说是采访彭代良,正与师傅一块干活的两位徒弟高兴地围了过来。一个说:“液压台车在全国数量有限,技术人员很缺,师傅的技术没人比得上。”一个说:“师傅虽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我们认为他很了不起。”
彭代良站在操作台旁,双手来回搓着,问一句答一句,腼腆得像个新媳妇。倒是公司党委书记李堂高和徒弟们对他的事迹却如数家珍。
今年38岁的彭代良,是1981年从四川顶替父亲来到铁一局五处从事司钻工作。1984年处里引进隧道开挖台车,他被任命为台车班班长。为尽快掌握先进机械设备,业余时间,别人下棋打扑克,他钻到房子里啃书本;上班时间,他拜懂行的老师傅和技术人员为师,在实践中钻研,很快成为技术娴熟的台车操作和维修能手。1994年底,他被调到莽莽秦岭,参加西康铁路重点工程秦岭隧道建设。为加快隧道建设,铁道部专门配备了一台17000多万元的掘进门架式台车和一些大型运输机械。
要驾驭这些庞然大物,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对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彭代良来说,掌握它们最大的困难是不懂外文。不懂洋文就用“土法”。他把机械图纸拿上一一和各部件进行对照,然后就死背硬记设备原理图,半年时间,他把原理图记得滚瓜烂熟。
徒弟小赵边说边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拿出两摞八开纸各1寸多厚的机械原理图,总共有13000多页。
就这样,彭代良很快又熟悉了现代化大型机械的性能。1996年3月台车正式投入使用,6月份就创造了月掘进402米的全国纪录,外国专家无不伸出大拇指,称他是了不起的人。可他并不满足,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攻关,经过360多次实践,总结出最佳布眼方案和操作工艺,使隧道掘进钻爆时间从4小时降至2小时59分,日掘进最多达17.5米,创造了月掘进555米的全国最高纪录,达到同类施工设备和同类施工方法的世界领先水平。
为全面掌握进口现代化机械的维修与保养技术,彭代良不仅仅靠钻,还“偷”。
门架式台车在秦岭隧道只有一台,出现故障,就得请外国专家来修,既花钱又费时。而老外要给自己留赚钱机会,修理时不让中方人员在场,彭代良就每次事先找一个老外看不到的地方躲在那儿偷偷地观察,默默地心记,老外一走,他立即把老外修好的部件拆下来重新装。他下班一遍又一遍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痴迷地在睡梦里错把妻子的双臂当台车臂来举;上班在操作和维修中反复实践,渐渐地,他成了大家公认的“台车医生”。
“我师傅的技术太棒了,好多专家、技师解决不了的,师傅一去,就解决了。”徒弟小杨自豪地说。小杨告诉记者,一次他们租用了某单位的轮式台车,之前,那个单位专门请了该产品的代理公司进行大修过,可是拉过来后却无法使用,彭师傅只用一天一夜就“治”好了。有一次台车上的144型钻机要进行保养,请来厂家保养后,使用一周就不行了,彭师傅保养后使用了一个月。1997年的6月,彭师傅因颈椎病和腰椎间盘错位住院治疗期间,台车出了故障,一连两天修不好,只好到医院告诉他。他不顾医生劝阻,赶回工地,很快使台车恢复“健康”。
听着这一切,看着在一旁默默不语的彭代良,记者禁不住问:“是什么促使你如此痴迷地去钻研技术呢?”
彭代良说:“领导把几千万元的家当交给我,我必须得负起这个责任。”
为了这个责任,他大胆改进进口设备设计不合理的部位,利用国产配件替代进口配件,自己加工多种零配件,为企业节省资金达150多万元;为了这个责任,他不分上班下班时间,随叫随到,几年来加班2000多小时……
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近年来先后被评为铁一局十大杰出青年、宝鸡市劳动模范、中铁总公司青年岗位能手、铁道部劳动模范,今年“五一”节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嘉奖。(杨子陈仲有许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