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今年一季度全省零售物价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2.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2.1%,这是我省物价持续27个月低走,由此引出了这样的话题——
物价持续下降利弊何在?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连续获得好收成,我省粮食和其它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加之多年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生了大量过剩生产能力,造成相当多的工业品供大于求。
虽然物价持续下降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实惠,也对维护社会安定、推进改革整体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相当大,而且不容低估。
首先物价持续下降意味着国家应实现的税收隐蔽性减少。由于物价总水平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明显升高,若物价水平不出现下降,至少可多实现相当数额的零售额,便可增加大量税收。其次物价持续下降对生产者的影响更为明显。就工业生产者来看,一方面可以减轻生产成本,减少盲目投资,促使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导致库存和债务拖欠增大,亏损增加,效益不断下滑,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对农业生产者来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收益。尤其对果农、粮农影响更大。对商业经营者来说,商品零售价格持续下降快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农产品市场交易价格的下降,一般情况下商品经营者销售收入下降,利润减少。
面对当前物价持续下降带来的负效应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严重影响,在关心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更应关心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在关心局部利益的同时,更应关心整体利益。物价持续下降,虽然老百姓可以受益,但这只是暂时的、局部的,所以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促进经济的启动与发展。
本报记者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