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党旗似火红边塞
——记省十杰青年靖边县瓦房村党支部书记王智
瓦房村是一个被荒漠和沙丘统治的贫困地区。可是,近几年来,该村在党支部书记王智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兴修水利,开发生态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将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建设成陕西省小康示范村。1999年村工农业总产值16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达200万元,集体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800元,粮食700公斤,成为陕北边塞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20多年前,王智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时,作为一个在生意场上颇有成就的他,为了干好这份工作,让父老乡亲能过上好日月,他毅然卖掉了日进斗金的装璜公司,用拍卖公司的8万元现金,又以房子作抵押贷回了2.8万元,进行水利改造。经过瓦房人甩开膀子大干了两年,先后建成了电灌站7人,修筑防洪渠8公里,修整水浇地800亩,架高压电线六公里、低压电线四公里,形成了水电配套工程,使瓦房村人再也不为吃饭发愁了。
为了使现代农业更上一个档次,配合西部大开发、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他决定建设一个千亩高效粮、副、养殖基地和一个千亩生态绿化育种基地。组建了榆林地区四大苗圃之一的丽园股份有限公司。使农业步入了企业的管理范筹。并且注入58万元资金,建成了大型育种温棚四组,先后引进、培育、繁殖适宜北方生长的云杉、龙爪槐、五角枫及月季、丁香、夜来香、五色菊等园林树木和花卉80多个品种系列400多万株。为陕北这个荒漠之地增绿添彩。
1993年,靖边县发现了石油,他从中看到了潜在的商机。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必然带动各种产业的发展。他便抓住这个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面积种植蔬菜、畜禽饲养、仅此两项,户均收入2000余元。随着石油开发进入高潮,瓦房村的经济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王智通过对市场调研,要求全村三管齐下大力兴办集体、联营、个体企业。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短短几年,全村开办了企业20多家。为了让村民走出黄土地,村委会筹资修建了通往县城的公路。道路的畅通,使村里的运输业蓬勃发展,全村70多户购买了汽车和拖拉机等,使这些原来只在土地里觅食的庄稼汉,成为了亦工、亦农、亦商的新式农民。
作为党支部书记的王智,深知只有钱是不行的,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块抓。在资金周转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了46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后又拿出100万元,筹建教学大楼。王智深情地表示,要在他的任职内,结束瓦房村没有大学生的历史。并在村里实行奖学金制度,教学质量有了飞速的提高,连续多年保持榆林地区教育达标学校。同时他还狠抓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尊老扶幼蔚然成风,杜绝了黄赌毒的侵蚀,把瓦房村建设成了一个物质、精神双文明的新农村。
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硕果,王智先后被榆林地区授予模范共产党员;被评为陕西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省新长征突击手。瓦房村被省政府命名为小康示范村,党支部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和全国基层党组织先进支部。
(李明贵张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