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勿使“公开选拔”变味
“公开选拔X局长” “公开选拔X经理” “公开选拔X业务员”……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开选拔的消息时常在一些新闻媒体上出现。公开选拔一改过去那种由个别领导说了算为现在的大家共同参与、监督,透明、公开的竞争,此举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然而一些地方的“公开选拔”因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进而使这一原本令人称道的举措夹杂了“猫腻”,让人见笑、遭人唾弃。
某县要公开选拔一局级领导,通知刚一公布,便有10多人竞相报名,望着踊跃的场面,一少女则向几个要好的朋友透露说“他们报了也白报,这次非我老爸莫属”。岂料结果果然如此。事后该少女向朋友揭了“谜底”,原来领导事先已向她老爸打了招呼,他们搞“公开选拔”只不过是走一下过程,赶一下时髦,遮人耳目而已。
某单位要招一业务员,公开选拔的条件一公布,前来报名者甚众,但一看条件后大家直摇头说,这条件太苛刻了,分明是冲着人家领导的子女和亲戚来的。正是这一个条件一下把许多报名者拒之门外。结果人家如愿以偿。
质疑“公开选拔”。从报名条件到“笔试、面试、组织考核、领导决定”等程序上就不难看出问题,先说这选拔条件的尺度可紧可松、人员的年龄可高可低、性别可男可女,而这一切都是人家领导说了算,即使再有水平,人家条件一框,还不将你“涮”在了一边;再看这闭卷考试,连高考这样极其严肃的事情,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严加管理,严惩徇私舞弊者。可每年总有人铤而走险,去泄露考题。区区一个地方公开选拔的试题,谁又能保证考题不被外泄?再说这“领导研究”,问题出就出在这儿,既然试也考了、面试组织也考核了,该是谁就谁了吧,干嘛还来个领导研究?在中国就是这德行,一些事不研究则好,一研究准出问题,什么事情只要权势介入,即使很严肃的事情,也变得非常“儿戏”、非常“猫腻”了。
诚然,质疑“公开选拔”,决不是向其泼冷水,更不是一概而论、全盘否定。只是想说一旦权力涉嫌、插足”公开选拔”、地下交易渗透、操纵“公开选拔”,这样的“公开选拔”只能成为有权有势力之人搞不正之风的“保护伞”和进行地下交易的“遮羞布”。这样的“公开选拔”其实和以往的“暗箱操作”一样糟糕。愿“公开选拔”勿走调,勿变味。 ■安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