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漫谈
文/刘亚楼
每一种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人心亦然。虽然对外人来说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但也有一个处于什么样境地的问题:愉快呢,还是悲哀?明快呢,还是阴郁?平和呢,还是浮躁?我们的古人是把这些感觉,统统以“心境”二字来概括的,
按说一个人的心境跟其处境应是同类吧,事实上却不尽然——你也许腰缠万贯,成了时人眼热的大款,但生意场上的患得患失,照样会搅得你寝食难安,于是心境阴郁;你可能官运享通,在别人看来是福星高照,然而对个人前途的过虑,却让你谨小慎微,对打个喷嚏怕吓了领导这种事儿也要忐忑半天,心境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你可能情场得意,娶了或嫁了一位众人称羡的美貌娇妻或如意郎君,但家有美妻或俊夫时的那种莫名的不放心或嫉妒心,也许就随之而生,心境再难平和。相反,身处贫贱或平凡而心境平和得其乐的,倒不鲜见。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倒是一例。当年陶渊明身为县令,却每每要为干下违心之事犯憷发愁,待到一狠心辞宫回家,才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活,也是心境并不等同于人的处境的例证。
人生一世,不如意的时候也许占十之七八,完全合意的事情有个十之二三,也就不错了。而人生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心境的好坏。同样是面对一杯喝了一半的饮料,甲说:嗨,还有一半呢!乙却说:唉,只剩下一半啦。一“嗨”一“唉”,一个兴致盎然,一个垂头丧气。
由此想下去,面对生死,祸福,得失进退等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时,若要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不也有一个“嗨”还是“唉”的问题吗?当年苏东坡在某次郊游时,突遇大雨,同行皆四处躲避,狼狈不堪,他却跟没事般地照走照玩,开心至极,直到天又放晴。并作小令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境界啊!这也就难怪他一生坎坷,让人一贬再贬直落到当时蛮荒的海南岛,却总是保持好心情,让想看他发愁作难的小人们干瞪白眼。
在人生这段艰难的旅程中,免不了会碰到挫折、困难、失意这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与其狼狈地躲避它们或是酸溜溜地怨天尤人、自叹自艾、自暴自弃,倒不如从容不迫地振作精神,迎接新的挑战,把困难视为检验能力的测试,把痛苦当作人生中一笔难得的财富,把逆境当作磨炼意志的良机,一旦跳出了狭隘的患得患失的心理圈子,自会感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愉快、平和的心境也就蕴含于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