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印象
文/柳江河
以前就听说陕北佳县有座白云山。这个地方香火多么盛,神多么灵。5月初,记者到这里采访,正逢当地庙会,甚是热闹。来自山西、内蒙古、宁夏以及当地的人,把这里挤了个严严实实。
白云山的白云观,是全国闻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初次来这里的人,最深的印象是:乞丐太多。
一进白云观,上山的第一个台阶,一直到山顶,真是十几步就有一两个乞丐。男女老少,瞎子瘸子都有。这些人衣衫褴褛,脸面黝黑,跪伏在石阶上,伸出一双脏兮兮的手,向过往的行人乞讨。他们一个个都能出口成章,振振有词,编的顺口溜全是吉祥动听的顺耳话。还有唱陕北道情的,弹三弦说书的。那些内容让你一听,心就软;一听,就想从口袋里掏钱给他们。
我问工作人员:这里咋有这么多的乞丐?工作人员说:这就是白云山的特点。据说,当时建白云观时,因缺少资金,一直建不起来。后来是乞丐们四处化缘,才凑起资金,将白云观建起。从此,允许乞丐在这里乞讨的“特色”,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里的乞丐多,但也分档次,越是身残面陋,乞讨的钱就越多。
记者见一名山西的残疾人。他身高不足80公分,但头与成年人一般大,四肢又短又小,腿不足20公分,仅有一把粗,他跪在地上,双手合掌,不停地向路人磕头作揖,地上放的小盒子,已盛满了钱。工作人员讲:这人是大款,还专门雇有“司机”。他的“司机”是位20多岁的同乡,负责晚上按时将他抱在轮椅车上,推回他租的房内休息。早上再按时将他抱来,放在他的“摊位”上,一天能收入80多元,他俩对半分。
也许是残疾行乞“效益”好,因此,乞丐中的残疾人有不少是假装的。我无意中发现一名瞎眼老婆,坐在山上的石阶上乞讨。我想这么陡的山,又没有盲道,她是怎么上来的?何况她身边连根盲人棍也没有。我就对她特别留意。结果发现,一女子路过,给她放下五角钱。她先偷偷四下瞧了瞧,很快将钱放进内衣里。然后又闭眼低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白云山的另一特色是香客特别多,多时一天几万人。这么多的人吃住也成了问题,但这里有专门为香客免费供餐的地方。施舍的饭是小米加绿豆,特别稠,外加当地人制做的干菜。也有小米稀饭,随便吃,不要钱。
此外,还有住的地方。当地分了“十大派”有的称“十大会”,有清涧会、延安会、山西会、内装会、宁夏会、榆林会等,都以地区划分。各会都自己建有房舍,供本地的香客免费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