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水解百般“纺织愁”
太阳像一把金梭,
月亮像一把银梭,
我们纺织姑娘,
用它织出最美的生活……
女人天生浪漫。这首浪漫的“纺织歌”浓郁的抒情味,曾经唤起纺织女工的多少共鸣,如水的月光下,她们在三尺弄档中,用脚步丈量着岁月;轰鸣的织机前,她们用双手编织着生活。
然而,织梭又是那般的沉重,现实生活也少有那种浪漫的情调,一句“纺织愁”的慨叹,凝聚着多少纺织女工的种种心事,般般苦衷。
丧失了说“悄悄话”的情趣
李老先生是西安市某公司的退休干部,再婚后老伴对他生活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使他深感晚年的幸福,逢人就说老伴:心细,干家务利索,对人热情……但是在夸奖的同时,也不时夹杂着一些怨气。原来这位老伴是纺织厂的一位挡车工,与织布机已相处几十年了,轰鸣的机器声,使她说起话来,生怕别人听不着。一日,老李出门晚归,见老伴已睡着,便悄然睡下,谁知翻身惊醒老伴,老伴突然坐起,冷不防一声:你回来啦!”吓得心脏本来就有点毛病的老李心“突突”乱跳,赶忙吃药。
记者到西安几个纺织厂看到,气流纺、细纱低支纺、清花等三个车间粉尘量高的惊人,鹅绒般的絮状物,飘飞于湿润混浊的空气之中,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这等于说,纺织工人长期工作在阴雨连绵的气候环境之中。超量的粉尘和超常湿度之外,噪声更是严重影响纺织工们身心健康最大的敌人。某厂的8个棉纺生产车间,有6个噪声超过国家标准85分贝的规定,其中织布车间为最,噪声达105分贝。一些长期工作在该车间的工人听觉明显异常,丧失“说悄悄话”的乐趣,噪声诱发的心悸、失眠、高血压等,也往往成了挡车工们的“专利”。
但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了“职业病”是劳动者由于受到职业危害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疾病。由于纺织工的这些由职业引起的疾病,具有社会性的特点,至今仍未被列入“职业病”的范畴,享受疗养、生活补贴等权利。
这不能说不是一大疏漏和不公!
招不进留不住的困惑
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加之,这几年纺织不景气,更使纺织整个行业雪上加霜,从纺织女工们说出的话里,记者有一种不忍的特别感受。
咸阳纺织厂马莉说:年轻时,千方百计进了纺织厂,听人讲50年代,纺织工人工资高,福利好,职工食堂还专门为大家配备黑木耳、猪血,是一种令人艳羡的职业。而现在我们纺织工要啥没啥,癞蛤蟆叫牛踩了,浑身都是伤,我后悔,进错了门。
西安市东郊纺织厂一位年轻纺织女工,有人给介绍对象,打问条件时,她斩钉截铁地说:“谁有本事把我调出纺织厂,我就和他谈,哪怕他人长的再不行!”
牢骚也好,气话也好,我省13个大型国有纺织厂都陷入招不进留不住的困境,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调查,纺织工人离岗,跳槽的现象呈日益严重的趋势,尤其是一线工人技术工种出现断档,地处西安市的一家纺织厂仅近3年间,便有300余人单调出厂,自动离职30余人,停薪留职800余人。几年前从外县招进的一批合同制工人,现在几乎走完了。一线工人如此,技术人员跳槽甚为堪忧,几年前分配来的一些大学生,现仅有少数几个还在岗位上。其余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了纺织厂。
走得似乎匆匆,而愿进门的却寥寥无几。为维护正常生产,各纺织厂不得不到农村招一些临时工,仅有正式工2700人的某厂,最多时就聘用了800多临时工。生产一线占30%以上。农民临时工,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大,对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都存在不利因素。
但人满为患,就业矛盾突出的城市女青年又有几人愿当纺织工呢?
曾为缓解就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纺织企业,如今陷于技术人才断挡、一线工人缺人的困境。在今年,纺织业逐步走向兴旺的时候,仍然还面临招不进,留不住的局面。
曾将取消布票的壮举写入共和国历史的纺织行业,正面临着严重危机。
谁解百般纺织愁?!(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