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8月07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累累白骨筑成筑成“地下王国” 感怀杜甫 图片新闻 长白瀑布从天降 重提陶铸罢宴 合阳“娃女子” 王璐瑶顺风顺水又顺心 搞好素质教育之关键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一代明君,仍难摆脱历史局限。阳陵考古发现(文景之治)的另一面——

累累白骨筑成筑成“地下王国”

文/王兆麟

以薄徭轻赋、减除苛刑,创造“文景之治”著称的汉景帝刘启,考古发掘出的累累白骨却证实他驱使大批带着刑具的犯人,为自己修建阳陵陵园达28年之久。这是西汉11个帝陵中已知唯一动用囚徒从事苦役,完成这座规模罕见的“地下王国”。

历史文献记载,我国从战国至汉初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为祖师的“黄老之学”兴盛,提倡“无为而治”、“与民生息”。汉初皇帝汉高祖、汉文帝深为欣赏,大力加以推行。特别是文帝妻、景帝之母窦太后更为重视,让年幼的刘启苦读黄老之书,刘启当上皇帝后继承父志,多次减轻刑罚,“令治狱者务先宽”,对老孕盲哑人不用刑具。他奖励农耕,尽力减轻民众劳役负担,使生产得到发展,国家仓库的粮食多得存不下,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景之治”。

但是令人难解的是,他在为自己修建陵墓这件事上却一反其道,而且达到惊人的地步。1972年,当时的咸阳红旗公社九张大队农民在阳陵封土西北1.5公里处修建水库时,发现地下埋有大批零乱的死人骨骸,有的脖颈和脚腕上还套有刑具。陕西省博物馆得到报告,便派考古专家杜葆仁等人前去调查发现,这里是一处大墓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埋葬刑徒多达万人以上。

由杜葆仁率领的考古队在这里部分发掘了29座刑徒墓,发现墓穴中无任何棺椁和随葬品,死者多身首异处,随意堆放,凌乱不堪。许多人的颈部或腰部有明显砍斩痕迹,且镣铐遍地,说明他们生前都是戴着沉重的刑具,从事繁重的劳动,被摧残致死或被砍头、腰斩处死的。这跟刘启提倡的废除苛刑、减轻百姓负担形成强烈的反差。

阳陵考古队队长焦南峰说,史籍记载,景帝虽被历史学家誉为一代明君,仍难摆脱历史的局限,他在给自己死后建造“地下安乐窝”时,仍旧走上大兴土木铺张厚葬的老路。他在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四年,就派朝廷的建设部长——“将作大匠”开进了经过众多风水先生三选七迁后定下的好地方——长安城东北的咸阳原上,动工兴修这项全国最大的建设工程,主要劳动力就是从全国征发来的囚犯。

焦南峰说,阳陵陵园工程量极为巨大,仅以现存地面的覆斗状封土来说,其土方量即达30多万立方米,如按每人每天完成一立方米夯土计算,即需30多万个劳动日。在漫长的28年中,囚徒们或被累死或起来反抗被杀,均草草埋入这座巨大的“万人坑”中。可以说,阳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地下文物宝库,是建造在上万劳动人民的累累尸骨之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