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娃女子”
文/史耀增
麦苗儿返青,柳梢儿发芽,清明时节,又到了洽川人为新婚的女儿送“娃女子”的时候了。
洽川是东府合阳县黄河边的二级台地,南北长十里,东西宽二、三里,有大小十个村庄,被称为“十里洽川”。这里分布着天下罕见的七眼天然瀵泉,似颗颗明珠嵌在黄河滩上,水源丰富,气候湿润,素有“小江南”的美称。洽川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比比皆是,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夏启把他的一个儿子封到这里,称为“莘国”;《诗经》第一篇《关睢》所描述的情景,据朱熹老夫子《诗集传》所载,就发生在洽川。洽川民风民情独特,不说和外地不同,与合阳塬上其它地方也有许多相异之处,清明节送“娃女子”便是其中之一。
“娃女子”是“娃”和“女子”一对儿的总称,是洽川民间独有的面花作品。当地的巧手妇女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用各种样式的面花把这一对“坐娃娃”打扮得花团锦簇,憨态可掬,逗人喜爱。“娃女子”一般高一尺左右,也有的高到尺五六的。“娃”指男孩子,头上画出黑头发;“女子”是当地人对姑娘的俗称,头上插满染得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梳着发髻或辫子,性别特征十分明显。两个“坐娃娃”的身上也都装饰着各种形状的面花。左“娃”的交裆处,捏出一个形象的“小鸡鸡”,且带有几分夸张,让人看后心领神会,由不得掩口而笑;或者含蓄一些,盖上一只面捏的小公鸡。“女子”则以鱼、花朵和石榴来象征。在当地方言中,“鱼”与“女”同音,自然也含有希望将来生的女儿象水中的鱼一样活泼可爱的意思;花朵则是表示希望生下的姑娘如花儿一样鲜活漂亮;榴开百子,用石榴作为象征物则是希望多生几个。远古生殖崇拜的痕迹在“娃女子”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饱含着娘家人对刚结婚的自家女儿美好的祝福和企盼。
凡是先年清明节后结婚的姑娘,到来年清明节时,娘家人都要送“娃女子”,婆家也要割肉买菜,隆重地接待。如果是当年春节过后结的婚,娘家则在结婚时顺便蒸一对“娃女子”,送去,清明时就不再专门送了,两头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