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字不特
文/卓尔
翻开所有的工具书,对“特”几乎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解释,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将“特”解释为“超出一般”,可如今的“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令人感到“特”字不特,不再是“超出一般”,因此,竟可将“超出“二字去掉,直释为:“特,一般也。”谓予不信,请看:
特价,原意是“特别降低的价格”。可是人们如今进超市、逛商店,眼睛看到的商品价签几乎全是特价。既然全是特价,即“特别降低的价格”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特别的呢?
特产,原指“某地或某国特有的著名产品”。可如今的商品社会,这种“特产”成几何级数增长,许多很一般的商品也被冠以“XX特产”的标记,令人感到所谓特产不过是一种欺骗而已。
特效,原意是“特殊的效果;特殊的疗效”。可如今众多的送药广告、保健用品广告等,有几家有几种不带有“特效”的字样呢?
特刊,原意为“刊物、报纸为纪念某一节日、事件、人物等而编辑的一期或一版”。可如今的特刊多如牛毛,什么新闻特刊、生活特刊、文化特刊、军事特刊、百姓特刊,等等,令人感到特刊不特。
特别报道,这是媒体为招徕读者特设的特别版面或栏目。只是令人感到,这种天天出现的特别报道毫无新意。
特色,这是改革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中国特色”自不必说,随之而来的便是什么“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企业特色”等等。令人感到,这种特色未免打上了“人为”的烙印,可以说毫无特色。
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乘坐公交车,你还可以看到“特1”、“特2”等的线路车的标记,如特7,是由北京动物园开往香山的公交车,但当你乘坐这种特几特几的公交车时,你会感到与乘坐同一线路的其它公交车没有什么两样,可谓“特”也不特。
其它如“特约”、“特异”、“特制”等等,大都有过渡到一般的趋向。
“特”字不特,反映了商品社会某些人为利益驱动,正在利用“特”字的特殊功能谋取特殊的商业价值,而忽视社会功能,倘如任其下去,“特”字将彻底失去原有意义,如本文开头所云:特,一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