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少说空斗话多干实在事
——基层工会主席“怨气”录
编辑部: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邂逅几位企业工会主席。因为同吃“工会饭”,话题自然离不开工会工作。
神侃乱聊间,记者了解到不少基层工会工作的经验,感受到企业工会主席的诸多难处,更听到了一些“居庙堂之高者”难以听到,而他们又对上级难以言表的“怨气”:
“怨气”之一:上级工会多头向下,基层不堪其“乱”。如今基层工会、企业层层改革,机构一减再减,人员十分紧张,而工作繁杂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不少上级工会机关依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工作方法,喜欢搞“大呼隆”;加之部门繁多,各搞一套,令基层难以招架。
在座的张主席以他们厂为例,昔日厂工会20多人,如今仅有三四人,可一会这个上级布置一个大活动,那个部门要搞一个大演出;不参加吧是上级的红头文件,参加吧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厂里不养闲人,职工“一个萝卜一个坑”,抽谁都不行。而平心静气地讲,这些活动除了给某些部门起点装潢门面作用之外,对企业生产、工会工作又有多少补益呢?
“怨气”之二:答题问卷、统计报表太多,下边穷于应付。一位工会主席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今年以来他们已接到了十几个问卷。这个问职工对改革的态度,那个了解职工的现状;这边让答试卷,那方让解试题;令基层工会主席无暇顾及,工人们有的干计件,一天累得精疲力竭,不堪其苦。为了交差,企业工会经常是找几个人来搞出标准答案,让人去对照涂圈圈,或者干脆复印了事;而索要的统计数字甚至就是想当然捏出来,能反映多少实际情况,只有天晓得。
一位姓康的主席就说,他们企业濒临破产,职工生计未卜,可上级硬逼职工填表了解“你怎样看待破产?”“下岗以后准备怎么办?”,“有多少再就业积极分子?”白白占用了工会干部的精力,浪费了工会有限的经费。
不少工会主席说得更直截了当:既然《工会法》、《劳动法》早有明文规定,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工会机关居然不知道职工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空谈代表和维护岂不可笑。假若你真想了解情况,就不应兴师动众,而应该走近职工亲自调查了解,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做他们的贴心人。
“怨气”之三:捐献太滥,职工生厌。国企效益不佳,职工收入低微,而子女上学、医疗费用飞涨,购房入股等生活压力很大,但向他们伸手者太多。以咸阳为例,前不久为防汛,让职工每人捐3只编织袋。近日安康发水灾又让献物捐钱。而来自工会的一些捐献不但名目不少,有的让栽树,有的让种草,有的让扶贫,虽说是自愿性的,但又公开要求捐献数额,下达指标。可这些与职工、工会工作又有多少关系;有些甚至是本末倒置、损害和降低了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威信。因此上不少企业工会为免挨职工“骂”,只得拿出一点工会经费搪塞了事。
由于社会上腐败成风,职工们对捐献疑虑重重,也影响了捐献的积极性。因而一些工会主席反映,目前许多职工表现为对外边捐献不积极,对身边工友危困乐于解囊。这一现象并非仅有。
“怨气”之四:某些工会机关忙于闲事,荒了主业。基层工会干部直接与行政、职工打交道,有忧遇难总想求得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可有些上级工会机关与工会无关业务层层布置,一再加码,可对职工权利受侵犯不敢出面相助,对会费催缴不敢撞硬,热衷于编书发文、调研、开会,把理应务实的工会工作搞成了花架子。
这些工会主席们的“怨气”不仅限于如此。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不少工会机关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中,“官念”严重,自觉不自觉的以“衙门”自居,忘掉了自己的职责,脱离了会员群众,这种状况已到了亟待改变的时候。
纵观上述话语,不乏牢骚乃至偏激,但他们那一颗颗关注工会事业的热心令人赞叹、敬佩。身兼“耳目和喉舌”职责的记者不敢自专“贪污”,录之奉上,“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本报记者 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