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9月14日
头版
01

贫困生为何不愿助学贷款

这几天,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内,专门为新入学的贫困生而设立的“助学贷款”咨询台前少人问津。望着扛着大包小包报到的新生,工商银行的工作人员一脸疑惑:贫困生怎么就不理睬这“雪中送炭”的善举呢?

据银行人士介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大多拿了代理业务简介和助学贷款申请表后便匆匆离去,立即填交申请表的人并不多。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9月3日至6日,杭州有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发放助学贷款,发放对象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三所高校的新生。共受理和发放助学贷款471笔,金额为315.8万元。这与浙江省今年助学贷款将放贷1亿元的目标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国家新出台的政策,使高校助学贷款具有诸多“诱惑力”:无需担保,贷款期限长(不超过8年),财政承担一半贷款利息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贫困生对此仍然犹豫不决呢?一些家长坦言,他们担心助学贷款的利率会不会有变化?子女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好工作?对按期还款缺乏信心。而贫困生大多“过惯了苦日子”,以节俭节约为荣。即便贷款,也只贷学费一部分,对生活费则是能省则省。来自陕西的张小飞被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录取,亲戚们好不容易凑了5000元。他一心盼着学校减免学费,否则第一年学习稳定后,他就要去半工半读,对助学贷款他考虑得很少。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阮忠训说,省属34所高校22万多名学生中,将近20%属于特困生。尽管学校和银行界、新闻媒体等均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贫困生还是不领情。

看来,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消费观念亟待转变,要敢于像国外大学生一样负债读书。一年贷5000元,大学四年也就2万元,毕业后学生完全有能力偿还。

(幸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