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扎根西北故士 情系材料科学
——记西北工业大学“长江学者”介万奇教授
1999年的年底,当全国人民都在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准备迎接新千年第一个春节的时候,在北京某招待所还住着最后一位客人,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长江学者”、材料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介万奇教授。此次他去北京开会,将准备参加国家某重点课题的第二次申报工作,直到除夕前夜才回到家里。
该课题属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申报采用逐级遴选,层层淘汰的方式,要求宁缺毋滥。西北工业大学以其在材料界的影响和现有的实力,决定申请材料领域的课题,介万奇教授被推举为首席负责人。申请能否成功,答辩材料是很关键的,为此,介万奇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材料经基金委评审,同意推荐科技部预审,当时参加科技部预审的项目共有70余项,最后经过遴选,保留36项,在参加最后的答辩时,只剩余12项,介万奇负责的项目名列其中,取得了正式参加答辩的资格。可是在最后投票中排列到第七位,和最后入选的第六名仅差0.1分。面对如此结果,介万奇没有灰心,第二天就着手准备第二次申请方案。4月份,当从北京传来该重点课题的申请顺利通过终审时,介万奇教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顿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1959年2月介万奇出生于陕西渭河之滨的咸阳,197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成为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91年作为洪堡学者赴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后又获洪堡研究基金欧洲奖学金,应邀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研究。国外的研究学习使介万奇开阔了视野,为他报效祖国增长了才干,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共8项。
介万奇教授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凝固过程的传输效应及组织控制研究方面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1993年以来,介万奇教授将凝固过程的研究成果应用于Ⅱ——Ⅵ族化合物光电子材料的晶体生长,探索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方向,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他提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不仅在晶体生长及凝固技术的学科上具有前沿性,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光电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金属材料加工技术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介万奇利用在国外了解到的信息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坩埚加速旋转晶体生长设备,其性能指标超过了国外设备。如果要从国外引进这些设备至少每台要花200多万元,为此,节约了一大笔经费。这些设备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他又接着研制出更先进的第二、三代设备,其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过去的材料系专业单一,研究领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招生、就业也面临诸多问题。从材料学院成立之日起,介万奇就把拓宽专业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他充分利用3位院士和近20位博士生导师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推动学院的改革。近年来,材料学院除了发挥原有的金属材料及其热加工的优势外,还发展了陶瓷及超高温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材料表面工程等新的科学方向。
这几年,材料学院申请的各类基金、科研项目总数、科研总经费、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总数一直名列全校前茅,1998年《SCI》共收录全校论文32篇,材料学院就占了18篇。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几年来,他先后获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陕西科技新星、陕西省首届青年科技奖、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连续三年评为西北工业大学十大新闻人物。
面对荣誉,介万奇没有“小富即安”,摆在他面前的事还很多很多:指导十几名研究生,承担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七、八项课题,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工作需要他去组织,作为材料学院211建设项目的负责人,他要迎接即将到来的验收…… (李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