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改医扑面而来的时候,作为企业一部分的职工医院便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企业内部要深化改革、剥离后勤单位,将医院当成包袱急欲推向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医疗机构也在改革,却没有能力接收职工医院。那么——
职工医院出路在何方?
改革是推陈出新,医改更是整个社会的阵痛,医改会涉及所有医疗及药品流通领域,包括企业所办的职工医院在内,在医改扑面而来的时候必须做出正确的抉择,也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然而,与社会医院相比,职工医院的改革更多了一份艰辛和难言的苦衷。
长期以来,企业办社会现象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包袱重重,负重前行,企业要改革,就要逐步进行后勤单位的剥离工作,职工医院理所当然的在剥离之列。含辛菇苦“养”大的孩子,却要拱手送给他人,企业剥离医院等后勤单位,实在不忍心,但改革又不得不使企业对此做出让步。那么,要剥离,企业将职工医院当作包袱扔给社会,社会却没有能力来接收这块包袱。因此,企业改革和医疗改革将职工医院推上了市场的风口浪尖。在这种境地下,职工医院的出路在何方?
近日,记者对西安的几家职工医院进行了采访。从目前改革的情况看,大部分医院虽实行了诸如内部承包等经营方式,但仍没有走出依靠企业的老路子,职能还是为本企业职工服务。大的企业、好的企办医院还好说;但一些小企业的小医院,由于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差,的确无法保障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特别是一些大病、急病,这些医院更是望尘莫及。而企办大医院由于设备好、从业人员素质高,硬软件设施都比较到位,可光给本企业职工服务,又存在着病源不足、吃不饱饭的弊端,这不得不使他们去社会上找病源、找饭吃。顺其自然地涉及到竞争的问题,也就涉及到改革。
市场呼唤改革,改革促使发展。在医改中,一些职工医院就做得比较好,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位于西安西郊的西电集团医院,是比较早被集团剥离出来的单位,他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大胆闯市场。近几年,该院“以病人为中心”,定位为“工农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建立社区医疗网络,创建放心药房,通过一系列内部改革,使医院成为西安西郊群众比较喜欢的有影响的三级乙等医院。西安华山机械制造公司中心医院,也是一家力行改革的职工医院。该院从今年初起,被企业推向市场,他们发展特色专科,使脑血管专科、前列腺汽化手术等名扬古城;他们创建的“月子医院”以低廉的收费、优美的环境及优质的服务更让东郊众多企事业单位的年轻夫妇称好。在改革中,该院实行了药品招标采购等措施,使正气日益见浓。目前,通过改革,该院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提高。
西电医院和华山中心医院所取得的可喜成绩,都是因为积极推行改革所带来的。我们国家医改的目标是:“以比较优廉的价格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医改的核心是通过医疗系统本身机构的改革,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对医疗卫生机制的改革和医药药品流通领域的整顿,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药品市场秩序。医疗机构要改革,职工医院只有迎接挑战,加快自身建设步伐,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用改革撑起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