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共十五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全会提出——
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五”计划的主线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深入开展反腐斗争■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0年10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朱镕基同志就《建议》草案作了说明。
全会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全会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二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会议强调,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会议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面对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会议认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要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会议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大胆探索,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会议认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要积极扩大就业,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