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播下绿色的希望
——“世纪林”一期工程启动侧记
本报记者 杨令青
10月25日上午9时,延安甘泉县薄雾缭绕,寒气逼人。但洛河旁边下寺湾镇的鱼墩山上,却像当年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此会师一般热闹沸腾:省城里的领导、延安市、甘泉县的领导、身着盛装、头包雪白羊肚毛巾的唢呐队员、穿着绿色校服的小学生、肩扛铁锹的钻采工人和农民、以及延安市获得过部、市级劳模称号的先进人物都在向这里聚集……山上山下彩旗猎猎、人声鼎沸……
一会儿,由省总工会发起,全省职工捐款的“陕西职工世纪林”首期工程,将在这里启动。
这是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建造秀美山川的一次新的工农联盟。是全省工会系统发动工人兄弟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所做的一项大工程。
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纵横的下寺湾镇,曾是当年中央机关所在地,毛泽东著名的“雪地讲话”在这里发出,“直罗战役”在这里的窑洞运筹帷幄,刘志丹在这里进行过永载史册的革命活动。这里的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建国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依然比较贫穷,有些村子农民年人均收入仅千元左右。
是这里的人民不勤劳?是这里的人们没有经济头脑?
不!是他们所处的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的地理环境所致。据了解,陕西黄土沟壑区共包括延安8县榆林6县共3.27万平方公里,是黄河中游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90%以上,每年从我省向黄河输入的泥沙达9.2亿吨。
水土流失造成了老区人民的贫困。水土流失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今年连续7场的沙尘暴,人们的体会尤为深刻。
“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陕西有300多万职工队伍,如何在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老区人民脱困中发挥作用?经过认真研究,省总工会响亮提出“改造生态环境人人受益,建设秀美山川人人有责”的口号,发动职工捐款营造陕西职工世纪林。
一时间,为“陕西职工世纪林”捐款的活动遍及全省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不少产业系统捐款高达10多万。上万元的单位达400多家,彩虹集团一家就捐款8万元。延安宝塔区第三建筑公司经理曹春景,个人捐款上千元。他说:“全省职工这么关心陕北的水土流失,作为延安人,更应该尽力。”其实,曹春景并不是延安人,他的老家在安徽,可他来到延安已30多年,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愿为改变延安和西部开发做些有意义的事。
正是有着千千万万与曹春景一样志愿的人们,陕西职工世纪林的捐款,在很短的时间就高达160万元。
10时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刘枢机、副主席卢其松、延安市委副书记忽培元、工会主席米文毅等领导掀起的红绸落下,7块石碑上分别刻着7个鲜红大字的“陕西职工世纪林”在霞光下夺目耀眼。为感谢职工们的踊跃捐款,刘枢机、卢其松等有关领导向18位捐款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少先队员们为他们戴上鲜红的领巾。启动仪式后,刘枢机、卢其松和延安市、甘泉县等领导,在鱼墩山上和群众一起植树。
记者在植树现场看到,“陕西职工世纪林”汲取了一些单位年年种树,年年不见树的教训,采取了科学种植,树的品种、什么时节植什么树等,都是经过专家的论证,树坑是统一尺寸深度、易于保水的鱼鳞坑,远远看去,鱼墩山上活脱脱躺着几条肥鲤鱼。此外,镇上采取植树后“封山禁牧,谁的地谁管护谁受益”原则,落实责任…
科学的技术,到位的措施,使农民造林情绪十分高涨。扛着树苗往自己地里去的老农高月智,承包了1000多株银杏、山桃和杨槐,他说,“这么多职工给我们捐款买树苗,修路,我们村老老少少都非常感动,也很激动,下了决心要把树种好。我家5口人,除一个娃娃念书外,全部上来了。”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