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依靠职工 善待职工
西橡现象启示录(下)
青松,绿叶,飞转的机器,来去穿梭的领导,辛勤忙碌的工人……处处生机盎然;音乐,暖气,整洁的街道,开启的店门,挺拔的楼房……处处给人清新的感觉。西北橡胶总厂工会主席顾静涛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一切都是近年来依靠工人民主管理结出的丰硕果实”。
据了解,1998年元旦,濒临倒闭的西橡厂办公楼大厅悄悄竖立起一面三年解困的倒计时牌。可如此一个效益持续滑坡、亏损难以扼制的高亏企业,靠什么解困呢?有不少人表示怀疑。新领导班子斩钉截铁宣布:靠3700名西橡职工,靠民主管理!
言必行,行必果。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脱贫解困,新领导班子以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把党的民主监督、群众监督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使职工群众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据一位职工代表介绍:六届职代会期间他们共召开三十八次职代会联席会议,四十一项议题提交会议讨论审议、审查并做出了决议付诸实施。企业重大事项工会真正做到了“源头参与、方案参与和制度参与”。
厂务公开是实现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记者留意到,西橡内部广播、电视、报纸、墙报、黑板报皆为厂务公开的园地,内容十分丰富,有企业重大决策及执行情况、企业财务、有关规章制度、生产经营目标、科技发展计划等,其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诸如下岗分流、再就业、工资奖金、提薪晋级、失业保障基金、干部选拔、职工医院常规用药等)的有关事项占很大比重。难怪问及厂里的事,西橡职工倒背如流,从房改到中层干部考核到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头头是道。
追忆往昔,西橡厂宣传部长单加斌有颇多话题。比如围绕提高质量、效益,提高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他们深入开展跨世纪立功竞赛;围绕加强管理、技术改进、产品开发等方面,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改、合理化建议、技术协作、岗位练兵、拜师学艺等活动;围绕安全生产,保护职工身心健康,切实履行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责。
实言、实行、实心,结出实果。近三年来,西橡厂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每周六利用休息日研究、讨论、安排工作;分厂、车间、处室领导经常深入班组参加劳动;厂长黄建华工作从不分节假日,常常废寝忘食,率先垂范,被职工们誉为“睁着眼睡觉的一班人”。难怪一位老职工动情地说:“一个厂遇上个好厂长、一个好班子,是全厂工人的福气”。
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领导干部们以身作责、关心职工、信任职工、处处依靠职工的行为,职工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名女职工为了给企业节约资金,利用在家休息时间用自家的废旧布料,扎成拖把拿到厂里用。短短两年多,西橡厂先后涌现出59个先进分厂、车间、处室,489个先进班组,620人次先进个人。黄建华被评为全省国企“模范带头人”,西橡被陕西省委评为全省国有企业“好班子”。
西橡厂厂长秘书张创社满含激情地说:“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和自救自强的战斗集体,是企业解困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日月如梭,在西橡的倒计牌上,时间翻剩至34天。在已逝的时间背后,深刻着西橡人艰难奋进的印迹:
1997年底全厂亏损额4760万元;
1998年底减亏2100多万元;
1999年底再次减亏800多万元;
2000年1—7月份比上年同期减损扭亏400多万元,6月当月消灭亏损,实现了1994年以来第一次盈利;
截至2000年10月底全厂盈利近20万元。
有人说,奇迹只能靠人去创造。如果说西橡厂由高亏境况走到今天扭亏为盈也算是一个奇迹的话,这里的“人”无疑应该指的是上起厂长书记下到基层班组长及一线职工在内的工人阶级。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