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开发式扶贫与就业是方向
随着煤价下滑,煤炭生产企业经营日益困难,下岗职工逐年递增,贫困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处在大山深沟之中的煤矿职工的明天在哪里?煤炭行业扶贫和再就业的出路又在何方?韩城矿务局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告诉人们——
我省是产煤大省,近几年煤炭行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贫困职工和下岗职工不断增多。曾是我省煤炭行业明星企业的韩城矿务局也处在同样境地之中。截至今年10月份,该局人均月收入90元以下的贫困户2419户,其中人均月收入60元以下的特困户有1021户,病亡遗属1134户;下岗职工3350人,其中困难职工557名。今后几年时间内,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每年还会有几百名职工下岗。面对如此大的下岗和贫困职工群体,能否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扶贫帮困工作,的确是关系着煤炭企业改革成败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韩城矿务局工会在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甘当“第一负责人”,坚持开发式扶贫,制定措施,落实责任,采取“自谋职业、私办公助;分散加工,产业联合;股份合作,规模经营”的方针,积极引导职工从事非煤产业。“万事开头难”。有困难找组织在一些职工思想中存在着,甚至有人还说:“饿死也不当农民”。局矿工会干部就走家访户,了解下岗职工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承受能力,宣传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使下岗职工树立起“观念转变,不愁吃饭”的思想。局矿各级工会不失时机地对下岗职工进行培训,从西农大请来专家教授,指导职工养兔养鸡等,由局工会出资分三批选40名养兔户到长安等地实地学习经验。先后举办美容美发、烹饪、裁剪、养殖等培训班十几次,使千余名下岗职工得到不同程度的技术培训,基本达到“精一门、会两门、懂三招”。局里先设立扶贫专项资金,规定从每吨煤中提0.30元(每年100万元),做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扶贫基金,制定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先后为119名困难和下岗职工发放贷款23.8万元,支持他们从事种植、养殖和修理等行业。
桑树坪矿伤残职工林发高,通过小额贷款办起养鸡场,目前已销售肉鸡8000多只,存栏6000多只,形成孵化、饲养、宰杀一条龙,总资产超过10万元。建安公司下岗女工房喜兰养殖长毛兔,仅兔毛年收入就达数千元。马沟渠矿张来成,过去是工会长期的救助对象,自从他养殖皮肉兼用的“黄狐”兔种以来,现已脱贫,前不久还带着种兔参加了杨凌农高会,受到专家的关注。下峪口矿下岗职工王建民,在工会的帮助下,办起商店,经几年艰苦创业,总资产已达到20多万元,并成为几家酒厂在韩城的独家经销商。
韩城矿务局在帮助一家一户脱困和就业的同时,注重引导再就业的职工多帮助未就业的职工实现就业。燎原矿的孙抗栓,夫妻二人都下岗后,1998年创办“香山商城”,现总资产达200万元,还安排局内12名下岗职工进商城工作。在韩城矿务局像孙抗栓等的再就业明星还有许多。该局开发式扶贫和就业安置,就是通过工会组织扶持示范户,再通过示范户,带动更多的下岗和贫困职工从事非煤产业,从而实现群体脱贫和再就业。截至目前该局已有410户职工家庭分别从事种植、养殖、饮食、开商店、美容美发等行业,252户贫困职工走上产业化道路。
坚持走开发式扶贫和再就业之路,不仅仅使少数贫困和下岗职工走上富裕之路,重新找到了饭碗,而且使许多人在脱离主业后重新找到生活的新天地。虽然,韩城矿务局的做法才初现端倪,但这些做法在煤炭职工中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其他行业如何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