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27日
综合新闻
02

很多收藏家认为:票证使人多为患、物资不充裕的数亿人口基本上有饭吃,使大陆相对稳定了三十多年,票证可以说是仅次于货币的、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奇特之物,也是一种巩固政权的伟大创举。站在世纪末回望历史,为了诠释那段“短缺时代”的生活,请看青年收藏家李利的——

票证人生

在中国,没上过学的、不识一字的大有人在,但不认识粮票、没用过粮票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在粮食严重匮乏的六十年代,身无粮票寸步难行。因此,几乎所有的当代中国人都有一种或隐或现、或淡或浓的“票证情结”。它与人民币有着几乎同等的地位,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之为“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票小容神州,方寸纳华夏”,在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回顾二十世纪,票证成为几十年中国社会文化经济最重要的见证之

2000年12月14日,记者专程采访了我省青年票证收藏家李利先生。李利,31岁,13岁开始收藏历史票证,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收藏历史票证1千余套、2万多枚,并自费创办了陕西第一家民间收藏刊——《藏界洞天报》。

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斗室,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五彩缤纷的各类票证藏品,包括齿票、无齿票,变体票、漏色票、区票、文革票等,题材非常广泛,涉及计划经济时期的吃、穿、用、行和有关粮票、油票、布票的文件资料,有建国初期的经济票证,“文革”时期的“语录票证”,蔚为大观,弥足珍贵。其中的“语录错版票”“林彪题词票”“公分”为单位的新疆粮票等,不仅“品相”完好如新,而且均为整版,十分罕见。藏品中,选用农业机械、水电、交通运输等图案者居多,还有部分直接采用人民币图案,如武汉长江大桥、纺织女工、女拖拉机手等;印刷方面,有些票证采用高技术印刷,将人民币中使用的暗记防伪用在上面,如水印暗记(全国1966年)、文字暗记(安徽1972年)、荧火暗记(北京1993年),激光防伪则先于人民币出现。

谈起收藏初衷,李利告诉记者,起初感觉票证上的画面精美:独特的物产,风景名胜,人物风情,生肖动物等,令人爱不释手,后来逐渐发现票证还具有很浓的历史文化价值,于是走上收藏之路。18年来为了票证,跑了许多地方,拜访了许多人家,酸甜苦辣尝遍。为了一张1961年的“香烟票”,他数十回到藏者家求购,真诚感人,最后方用三条“红塔山”香烟外加一套全年邮册才换到手。一次在某收藏品出售店,李利见到自己缺少的一枚布票,店主见他急欲求购,趁机抬价,本来价值四、五十元的此枚布票,开价80元,且必须买350元一本的杂票册,为了把自己的那套布票配齐,他最终咬牙将其买了回来。

1993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实行了近40年的粮票、粮本在这一年悄然而失。粮票的作废,忽然唤醒了国人的粮票收藏意识,忽啦啦一下子冒出了一大批票证收藏爱好者,拉开了中国票证收藏热潮。

李利先生除收藏外,近年来还在《收藏》、《中国集邮报》、《北京青年报》、《中国商报》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收藏类文章。与此同时,近年来他先后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跨越新世纪,喜迎澳门回归”两届收藏展览。因其在该领域内的不俗表现,他受到包括陈忠实、魏明伦、梁晓声、刘震云、龙应台、曹文轩、石宪章、姚雪垠、李宗鉴、舒乙等文化名家的称赞。本报记者刘公望 郭玉军 摄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