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洋商熬猪油”到民族工业兴盛
(1900年12月17日,《新闻报》以《洋商购肉》为题刊载一则新闻:“扬州西门外近有某洋商新建房屋四间,专收乡贩入城售卖之猪肉,无论多寡,悉照市价收后,均煮熬成油,贮以木桶。复将零碎之肉招人购买。计市价每肋足钱八十文者,洋商仅取价三十六文。故扬城争买之人颇多,大有应接不暇之势云。”)
连煮熬个生活必需的猪油都要让“洋商”来操办,这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实在不可想象,但对于经历过旧时代的老人来说,可能就很平常了,因为那个年代充斥商铺摊点的几乎都是“洋火”、“洋油”、“洋面”、“洋布”之类。《新闻报》上这则关于扬州城外“洋商购肉”的报道,正是百年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
洋商、洋货主导市场的背后是中国国力的衰败和民族工业的微弱。资料表明,到1894年,中国新式民族工业企业只有260余家,且集中在棉纱、棉布、生丝、茶砖等轻工业领域,空间狭窄,力量单薄。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处境维艰是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双重挤压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民族工业在和平环境中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旧中国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部门残余不全、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得以根本改观,同时,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布局趋于合理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拉近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据世界银行估算,到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在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力、化学纤维产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五位。
20年前,中国以平等和自信的心态再次打开国门。自1980年第一批3家外商投资企业获准在华投资后,外商外资源源而来。据统计,最近1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年均增速高达32.9%;最近6年,我国连续成为世界第二大引资国。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在华投资。和百年前飞扬跋扈、疯狂掠夺的情形不同的是,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运作的国外资本,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 (余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