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光荣与梦想
(上接一版)第二次是“文革”中的三线建设,国家又以上百亿的投入,使陕西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电子工业充实发展为完整的体系,机械、轻工、煤炭、电力等行业也新建成了一批大中型企业。
第三次机遇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如果说前两次我们生逢其时,建成了今日陕西工业的基础的话,在第三次被喻为“新的革命”的改革中,我们囿于观念的滞后,和地处内陆先天的不足,尽管取得过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言显得行动迟缓,步履艰难。以至于在计划经济年代中与东部明显缩小的差距又被拉大了。
截至九十年代,全省国有企业数166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469个。应该看到由于深受计划经济影响,这些国企呈现机制化、包袱重等特点。为此经历了1978年至1993年以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改革前期的探索阶段,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正方兴未艾。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两个“决定”后,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使70%以上小国企完成了改革。
而今,党中央发出了“开发西部”的伟大号召,新世纪的最大机遇光临了。深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陕西人,岂能坐失良机!
三
在马克思眼中,人的解放占有优先位置。而陕西工业的发展无不与人的解放休戚相关。五十年代,翻身作主的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工会组织,打掉了“封建地头”,清算了“霸王窑”的罪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恢复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建设中,涌现了以赵梦桃、冯玉萍为代表的英雄人物,正是千万个职工舍己为公,无私奉献,才使陕西工业在五六十年代飞速发展。
“人是世界最可宝贵的”。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为了探索发挥职工主动性、创造性的模式,我省推行过“满负荷工作法”、“责任价格控制法”,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改革用工制度皆收到过成效。但应看到漠视职工主人翁地位,搞“一言堂”者并不少见。广大职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国家和企业困难时,他们中一些人又以下岗为社会承受着牺牲。各级党政工组织有义务有责任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四
站在新世纪门槛内,回眸陕西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工人阶级的奋斗业绩,不由令人感慨万千。与国内先发展地区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但在50年中创建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并拥有一支较高科技素质的职工队伍,无疑是我们这块古老土地上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三秦在新世纪内实现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千载良机,作为西部开发桥头堡的陕西已绘出了宏伟的蓝图。随着全省南北铁路大干线的贯通,高等级公路“米”字型交通骨架确定,可以预期,以陕北煤、气、油三大资源开发,将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陕南农林、矿产的大规模开发,也将形成规模;而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将成为我国西部的“硅谷”,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产业的大力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点和产业群;由此,在新世纪由关中、陕南、陕北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三大经济区域,将会使陕西经济全面起飞。
在中华民族发祥地陕西,50年间工人阶级用它的辛勤汗水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在新世纪中,也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辉煌。
本报记者 郝振宇 题头照片 贾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