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走南闯北访“民工”
由于职业的关系,记者近年来走访过上百个由陕西国有建筑企业承建的工程工地。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农民包工队几乎是无所不在。这些民工们挥汗大干的身影和一副副鲜活的面容,常不时地闪现在眼前——
那是五年前的夏日,记者前往与澳门隔水相望的珠海特区,去三灶岛采访了正在建设中的珠海机场工地。盛暑的太阳象要把这临海的工地烤焦,但机场立体工程候机大楼工地,30多个小伙子仍在光着上身打混凝土,脊背和膀子一个个都晒得黝黑,在海风与烈日下活象一群古铜色的雕塑。一家省建企业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都是来自四川的民工,领头的叫陈美洲,才22岁。由于侯机楼工程的施工量大,工期紧,打混凝土得一天24小时连轴转。这种劳动强度加上海岛上的酷暑气候,不要说咱们的正式职工,就是咱陕西的民工也吃不消,只有让陈美洲他们来干。据说这些四川的民工,从修咸阳西安飞机场开始,配合他们公司转战南北,先后干过六七项重点工程。
90年代初上海大建设的热潮中,陕西的十多家国有建筑企业赴沪参战。记者曾两次前往上海,采访陕西建筑企业在那里承建的十多项大型工程,发现每个建筑工地都有农民包工队参战。这些民工大多数来自四川、湖北和浙江一带的,也有来自陕西宝鸡和商洛山区的。有个叫汪修阳的民工头,来自出五粮液的宜宾市山区,他带领的280多名民工,配合陕西的一家建筑公司在上海干过三四年,近年来又被带到了西安北郊的一个重点工程工地施工。
由铁道建设“王牌军”分标段修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安)(安)康线、西(安)南(京)线,不少工程也是由民工打头阵的。在蓝田至商洛的铁路工地,某铁路工程局一位知情者透露说,他们几个工地的正式职工总数是一万人,“劳务队”(即民工队)也有一万多人,比例是1:1。在对一个标段的四座隧道施工现场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隧道开挖,包括打眼、放炮、出碴全都由“劳务队”包干了。在秦岭深处的西康线工地,有一个来自温州的专项隧道开挖劳务队,他们用的是60年代的风钻打眼放炮,根本没有什么8小时工作制。干10多个小时出洞时,个个满身满脸都是油泥,只能看到两只亮亮的眼珠。留着小胡子的民工队老板卢立墙告诉记者,他们队上的弟兄大都是山区农民。正规队伍有现代化机械,福利待遇也好;而他们这成千米隧道,全是靠人工、用汗水一寸一寸地干出来的。
近年来,记者还采访过杨凌示范区安居工程和国际会展中心工地,采访过西安的省文体科技中心、西郊广厦工程以及咸阳、宝鸡的几个重点工程工地。几乎是有国有建筑单位施工的地方,都有民工队配合施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陕西的民工,近年来也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崭露头角。元旦前夕,记者在咸阳西郊一个14层楼工地,采访了配合省上某建筑公司施工的“泾阳县瓦工队”。这个民工队的70多人全是泾阳县太平镇农民,领头的是刘建伟五兄弟。听说这支队伍闯出泾阳已有9年的历史,曾转包过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主体工程。在省文体科技中心工地,受国有建筑企业欢迎的还有来自本省岐山、扶风、礼泉等地的民工队。据业内人士介绍,我们省内的建筑民工队过去主要是搞分项承包,现在已发展到支模板、绑钢筋、打混凝土三个工种齐全,能综合承包主体建筑施工,尽管规模还不够大,但毕竟提高了一个层次。 本报记者 明烛